大一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大一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大一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大一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 课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寒凉学派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绪 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
1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 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
中医基础理论 课堂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寒凉学派 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 攻下派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 补土派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 “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 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医学的同学,都要考的,所以特意整理了这个笔记,合大家一起分享,我本人也是医学院的。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知道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
中医基础理论
144277789.doc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大系统—脏—腑—体—窍
2)生理活动: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由精、精液、为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五行为准则,各司其职,分工有序,相互联系,彼此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3)病理活动: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的反应,整体病变可以出现局部的病理反应。
4)诊断疾病: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5)治疗疾病:“治病求本”,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整体的调 。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合一”观)
1)气候、四季、寒热温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2)昼夜晨昏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3)地理环境、地域性气候、水土、生活习惯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与统一
经济发展、生活状况、饮食结构、环境状况与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二)辨证论治
病:是对具有特定的病因、特有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转归的全过程的概括。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
症:单一的疾病外在表现。
第一章 精气、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形成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形成 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灵柩》)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难经》 战国秦越人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角力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物365中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晋隋唐时期:
《脉经》 西晋·王叔和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早期方剂学专书
《诸病源侯论》 隋·巢元方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书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 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第一个食疗专篇 第一个医学伦理学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 外因:六淫外感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 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主火派 病由火热生 张从正 攻下派攻邪派 汗吐下 病由邪生 李杲 “内伤脾胃 百病生由” 补土派 朱震亨 养阴派 相火论 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瘟疫论》明·吴又可
《外感温热篇》叶天士 创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条例》吴鞠通 创三焦辩证
《医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