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ppt
“故都的秋教案ppt”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故都的秋教案ppt”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ppt”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教案
课题: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景)郁达夫的秋天:
清、静、悲凉
(情)秋天的郁达夫:
清闲、落寞、悲苦
一、导入课文
1、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①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②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③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想到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一场秋雨过后,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执教者:方凤绿
授课班级: 南宁15中高二5班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掌握和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
潭柘寺、椽子、落寞、普陀寺、鲈鱼、落蕊、混沌(混混沌沌)、幽怨、折去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3.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赏析融情入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培养赏析抒情散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 3.评品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相关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意;
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 教师:提供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北京秋景图片。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理清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诵读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2.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
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
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
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⑶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⑵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⑵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1
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及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和细腻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方法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 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3、 情境赏析法 。如对五副画面的想象和理解。 五、教学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读——品——悟 七、课前准备:
1、印发作者背景简介。
2、动员学生搜集咏秋的诗句,分两类:乐秋和悲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北方秋天的图画:辽阔蔚蓝的天空、人字形的南飞的大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红艳艳的高粱穗子、果园里沉甸甸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本节课讲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激情演讲】【投影】 ? 要求
?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感;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共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秋天的散文。文章的作者说,若留得住这秋天,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他如此这般。进入课题——故都的秋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故都的秋》说课稿
1:第五段第一句话“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能够体现出什么?
生2:“残声”体现出悲凉,同时蝉叫声都可以听见也表达了清、静的特点。
师:恩,概括的很不错,请坐。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生3:(选择秋院图,代表发言)“青天下训鸽的飞声”这句以动衬静可以体现出“静”的特点“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可以体现出“清”的特点“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句可以看出悲凉的特点。 师:很好分析的很到位,请坐。
师:听完大家的回答,我感觉同学们已经渐渐走进了《故都的秋》。下面主要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下“秋院图”中对牵牛花的描写,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三自然段
师: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学案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
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 ,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