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傅新红课件
“农业经济学傅新红课件”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农业经济学傅新红课件”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农业经济学傅新红课件”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 业 经 济 教 案
任 课 教 师:谢云 学 时 数:60学时
二零零六年八月
学》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Agriculture的概念: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二、农业新概念:
*1、外向型农业——不仅是为创汇,它是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员。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更自由地向其他WTO成员国出口商品。
*2、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中国可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荆州的桃花村)
3、假日农业——郊区农民将一块大田划成若干小块(每块20平方米左右),出租给城里人在双休日去亲手种植,既锻炼身体,又领略田园风光。
4、都市农业——利用城市工业和科技优势,发展农林牧渔
《农业经济学》习题
《农业经济学》习题
(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起源于 。
A、古希腊和古罗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8世纪到19世纪初,农业经济学在 得到广泛发展,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与工业科技革命相比,农业科技革命要晚得多,滞后近200年。到20世纪中叶,农业科技才出现突破性进展,产业了以 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A、现代育种技术 B、DNA重组技术 C、生物技术 D、信息技术
4、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表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如果收入弹性为 ,则表明该商品是非正常品或低档品。
A、正,负
《农业经济学》习题
《农业经济学》习题
(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起源于 。
A、古希腊和古罗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8世纪到19世纪初,农业经济学在 得到广泛发展,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与工业科技革命相比,农业科技革命要晚得多,滞后近200年。到20世纪中叶,农业科技才出现突破性进展,产业了以 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A、现代育种技术 B、DNA重组技术 C、生物技术 D、信息技术
4、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表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如果收入弹性为 ,则表明该商品是非正常品或低档品。
A、正,负
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
完全是个人精心整理的笔记重点,出题范围一般不会有太多超出我提供的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应该能保证及格
第一章 导言
外国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世界上重要有代表性的典型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新现象分析来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农业企业专业化优越性: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格局,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自给自足转变成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地位或成为从属辅助部门,甚至完全消失。
农业产业结构:世界地区或农业企业产业各部门内部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农业比重虽然下降但其重要性仍在强化2.战后世界农业增长3.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4.战后世界农业市场化5.战后农业的国际化6.战后世界农业科技进步7.战后世界农村非农化8.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演变9.战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10.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在较大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逐步转变为比较集中的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
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原因:自然禀赋差异性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二章 美国农业经济
地形特点:平原占比重大耕地土质肥沃集中连片有利
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
完全是个人精心整理的笔记重点,出题范围一般不会有太多超出我提供的外国农业经济学重点,应该能保证及格
第一章 导言
外国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世界上重要有代表性的典型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新现象分析来研究农业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农业企业专业化优越性: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格局,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自给自足转变成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地位或成为从属辅助部门,甚至完全消失。
农业产业结构:世界地区或农业企业产业各部门内部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农业比重虽然下降但其重要性仍在强化2.战后世界农业增长3.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4.战后世界农业市场化5.战后农业的国际化6.战后世界农业科技进步7.战后世界农村非农化8.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演变9.战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10.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在较大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逐步转变为比较集中的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
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原因:自然禀赋差异性和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二章 美国农业经济
地形特点:平原占比重大耕地土质肥沃集中连片有利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为主)
说明:参考PPT和书整理,仅供参考,“农业生产商品化”一词百度,望补证! 一、农业现代化 1、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 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 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未来发展: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 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效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 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 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4、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一)生产技术现代化:良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
(二)生产手段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大地园林化
(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
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农业经济学
绪论
1、广义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这里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
2、狭义世界农业经济:是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界、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3、 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 4、 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 5、 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6、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 7、相关节日:
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国际牛奶日:6月1日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 世界森林日:3月21日 世界水日:3月22日 地球日:4月22日
8、 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第一章: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
1、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 (1)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2)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 (3)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2、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各国和世界
现代农业经济学 课后思考题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农业 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 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
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 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 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 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
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 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近年来,农业经济学者就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然而,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与问题。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不断加剧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以及农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面对紧迫而纷繁的现实和理论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人员应科学地把握学科前沿,更好地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论断和依据。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资助机构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更为有效和积极地支持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办,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2月18 日至20日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及论文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和浙江省农林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基金的资助。
农业经济学专题-北京林业大学-李强-20120715
农业经济前沿专题
第6章 农业生产效率变动与衡量方法-数据包络分析
李强
6.1 效率的概念
效率问题始终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始终面对着需求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最大产出。只有不断地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农业生产更是如此。虽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农业生产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也面临短缺,因此,如何提高农业效率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效率有不同的含义。一般的效率是指生产效率,是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效率是指投入转换成产出的程度,或者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效率可以反映资源被利用的程度,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保持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是保持投入不变来增加产出的方法来实现。
而经济学上的效率一般是指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ality),即在此状态下,资源无论如何配置都无法在不损害一些人的利益的条件下增加另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