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浅谈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浅谈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浅谈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

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的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

“青莲集中乐府累累如贯珠”,李白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李白擅写古乐府而知变。其乐府“根植《风》、《骚》,驰驱汉魏”,“多有古辞”,“绝类汉魏”,又“无一语似汉魏者”。

李白在乐府中运用讽兴手法的诗更多。李白乐府秉承《风》、《骚》旨意,多兴讽当时君臣国事,如《上之回》讽明皇好神仙;《战城南》“刺黩武而戒穷兵者”;《幽州胡马客歌》刺天宝十载安禄山败于契丹等。李白较前人同题作品,诗歌容量体制扩大。李白依古题立义且变古词。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变化,而且体现在句法的灵活多变,结构的跌宕起伏,及对古题意的新发明。内容上,李诗能学而不泥,变化前人。李白乐府能突破汉魏六朝乐府的句法形式。擅长结构变化多姿,文脉跌宕起伏。无论是《行路难》起伏多变的心路历程,抑或《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歌咏、一唱三叹、逐步深化,还是《鞠歌行》始伤士不遇、中羡昔贤遇合、终叹今不识士交自况,皆为确例。

赋法讲究铺排,李白常引之入古乐府。李诗意象较稀疏,上下句

李白、杜甫诗歌意象特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文心雕龙?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 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 李白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富于鲜明个性。李白所创造的最富于个

性特点的自然意象要数大鹏了,自由翱翔的大鹏宛如李白的化身

二、 最明显的现象是意象集中于宏伟壮观的天象或地貌方面。据袁

行霈先生统计,在李白今存987篇诗作中,宏伟的自然意象竟出现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类以天、日、月、云、雪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山、峰五种意象运用最多。李白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三、 即使是在“月亮”这个作为“伤感”代名词的意象之中,李白也

灌注了属于他的独特的情绪。只有清冷的孤月与人相伴,自然地把自己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全部寄托到了月亮身上。可是李白笔下的月亮则开朗、飘逸、洒脱,甚至是狂傲的。

四、 在李白诗歌中,大量的神话题材被运用。李白诗歌中的神话意象

被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 杜甫

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陈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个性鲜

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

高适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高适

年轻时的高适是“愤怒”的。

尽管高适很愤怒,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高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他出生之后,有两个伟大人物也跟着来到人间,这两个伟大人物就是李白和王维。另一个伟大人物杜甫约在十余年后也赶来奔赴这场前世的约会。

但是,对于高适本人来说,他却丝毫也没有感受到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因为在他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走向了衰落。高适的祖辈做过大官,只是到他父亲这一代,高家已经显出败落之相。高适的父亲只是勉强做了一段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家庭已经落魄到了要靠躬耕田垄才能过活的地步。

虽然家境败落了,但高适却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儿。他好逸恶劳,对耕田种地之类的事情极其厌恶。他爱做白日梦,每天最大的梦想就是天上会掉下馅饼来。年轻贫寒而又盼望富贵,高适在弱冠之年带着自己美丽的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来到了京城长安,他想通过关系弄个一官半职,从此告别农村,成为公家人。他心高气傲,认为理想的官位一定会手到擒来,因此,他自负地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他要通过做官来改变自己一文不名的生活。

谁知,他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到了京城,高适才发现自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不要说“屈指取公卿”,就连一个有身份的人物,他都没办法见到。在京城晃荡了很长一段时

高适简介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别董大》高适

《别董大》高适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作品名称:别董大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高适

作品风格:胸襟开阔、雄壮豪迈

作品原文

别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译文

【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4)莫愁:请不要忧愁 。

(5)知己:知心的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识:认识.

(8)君:你,这里指董大。

(9)翮:羽毛。

【译文】

第一首:

天空万里乌云,遮天蔽日,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雪纷飞。不要担心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淮阴师范论文

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21世纪以来对《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一方面承接20世纪末的研究而来,另一方面

又在学界回顾总结百年郭沫若研究历程及其得失的基础上,试图有所深入与拓展。因此,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胡可先《论(李白与杜甫>的历史与政治内涵》从郭沫若写作出版《李白与杜甫)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考察人手,同样认为“《李白与杜甫》不完全是一部文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一部政治著作,或一部历史著作”,胡文既不满前一阶段“挑刺”式的研究是一种“庸俗的批评”,又认为郭沫若过于紧跟政治形势以至影响其学术观点,是知识分子应该记取的教训。

关键词:郭沫若 文革 李白与杜甫 民族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

年头。从近40年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该书出版到1981年的前10年,学界经历了从好奇、惊讶到批评的变化,1979-1981年出现了对该书学术观点的批评高潮,一大批论文围绕其扬李抑杜倾向、阶级分析方法、李杜作品误读、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批评和争论,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导;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20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就一个作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赞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朝,就有人已经开始将李杜并称,后人多强调两人之间的区别,认为李白是天才型诗人,不可模仿,杜甫对于诗则是苦心经营,示人以学习的途径。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成就,首先在于感情的强烈,就此点而言,李白、杜甫是一致的。在此,简单比较李白、杜甫律诗风格的异同。

首先,杜诗在声律、节奏方面明显有别于李诗。“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组成一联,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寻求变化与谐调,然后在两句中造成对比。”①像“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铁堂峡》),不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别以叠韵之词押尾,“堂隍”发音洪亮,“积铁”收敛急促,两句之间的先扬后抑之感十分强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诗中,一方面在规定的格式中,杜甫对声调的辨别、使用十分精细(其律诗在首句押韵时,三、五、七句的末尾仄声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时,又经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体”。因此,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

燕歌行高适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

高适燕歌行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

燕歌行,高适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

快乐的三人世界,作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09-17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快乐的三人世界700字

快乐的三人世界

寒假的一个周末,我和妈妈准备了一份惊喜!爸爸今天生日!

我特意早早的就起来了,和妈妈“密谋”了半天。上午妈妈以买菜的名义买回来一个大蛋糕,和各种的食材,当然少不了气球。下午让爸爸出去买个耳机,把爸爸打发了出去。

现在,开始装饰家,用胶带往墙上粘气球和彩带。我突发奇想,翻出了我的遥控车,又拿了几根蜡烛,点燃蜡烛,用蜡液把一只杯子粘在了车顶上,粘完杯子,我又把一只小蜡烛粘在车头上,最后又在杯子里倒上了哈尔滨啤酒。一切完毕,才痛苦的发现,车没有电!我又去买了几节电池安上。

本是想用遥控车推动航母,这样还能放上蛋糕,不想实验了几番航母纹丝未动,这个

我的准备工作就绪,再看看妈妈那里,菜也得了,酒也得了,在想想往门把手上栓了一根线,另一端又绑在拉花上。我又踩在凳子上,把拉花固定在门的上方,费了好大的劲!

工作结束,坐等主角。时间怎么那么漫长,表滴答滴答得走着,窗外已经飘起了少许的雪花。不一会,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慢慢走来,我急忙熄了灯,点燃蜡烛,躲在门后,随着门锁的转动,“啪”,爸爸还没有明白过来,就变成了“圣诞老人”,我启动了小车慢慢的向他开去,心里一阵激动,手滑了,小车盛着满满的一杯啤酒“准确”地撞了过去,一杯啤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