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一地理课件

盆地 山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高一地理课件

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课件

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分 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源 来源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能 表现 形式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使地表高低起 伏,形成高山 和盆地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削平, 使地表趋平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高一地理课件

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地壳运动 堆积作用

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高一地理课件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高一地理课件

活动: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

(1)印度洋板块向什 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 呢? (2)这两板块的运动 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高一地理课件

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 侧扩展。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高一地理课件

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海岭: 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如:东非大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一地理课件

盆地 山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高一地理课件

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课件

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分 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源 来源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能 表现 形式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使地表高低起 伏,形成高山 和盆地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削平, 使地表趋平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高一地理课件

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地壳运动 堆积作用

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高一地理课件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高一地理课件

活动: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

(1)印度洋板块向什 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 呢? (2)这两板块的运动 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高一地理课件

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 侧扩展。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高一地理课件

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海岭: 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如:东非大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地表形态 ? 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

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2. 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的判断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 列表比较分析3.多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

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自主学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

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表

2019届高三一轮地理复习练习:第1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练习12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018·安徽六校联考)交通运输业是人为活动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电力与热力生产部门。下列是我国1990~2012年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四种运输方式客运交通碳排放的相关数据。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增长迅速,从1990年的2 53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49 399万吨,增长了18倍,而总旅客周转量仅增长了9倍。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对我国四种运输方式及其CO2排放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客运交通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B.航空运输碳排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碳排放量较少,但在逐年增加

D.铁路和公路在旅客周转量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而水运和航空的比例不断提高

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我国总旅客周转量仅增长9倍,而客运交通碳排放增长18倍”说明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2006~2008年,航空运输碳排放量几乎没有增长,而公路碳排放量增长显著;所以航空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公路运输是错误的;水运碳排放量在图中没有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对时效性的要求,航空和公路在旅客周转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水运和铁路的比例应不断降低。

答案:A

2.图b中四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碳排放强度,分别表示公路、铁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四地质地貌原理常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常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8·武汉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顺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2.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答案 1.D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选D。第2题,读图可知,石柱所在岩层形成早于孤峰所在岩层,但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A错。“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B错。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山峡谷并不处在火山地震带上,C错。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影响河流走向,故D正确。

关键原理

1.高处发生侵蚀,形成侵蚀地貌。

2.低处发生沉积,形成沉积地貌。速度减慢时发生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马拉雅 山脉的考察和精密测量,发现它在2500万年以前 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 现了许多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而且 还发现喜马拉雅山现在还在不断地升高(上升的 速度是每年18.5毫米)。另外,据考证,现在台湾 是什么力量促使 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这两个例子 地表形态在不断 变化? 都说明了什么?

说明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 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 型内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外力关系

在空间是相 来自地球 互联系,在 内部热能 时间上同时 进行。在一 定的时间和 外 来自地球外 风化、侵 把高山削低 地点,往往 力 部太阳辐射 蚀、搬运 把盆地填平 是某一作用 作 能以及地球 、沉积等 使地表趋于 占优势,起 用 平坦 重力能 作用 主导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等

形成高山或 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 不平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知识窗

板块构造学说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课件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高中学生预习使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大州和大洋

一 世界海陆分布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 71%,陆地的面积仅占 29% 二 七大洲 1 基本名词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大洲:大陆和他附近的岛屿

名称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 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 , 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3 面积:由大到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海拔:由高到低 南极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4 分布(了解各大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轮廓形状) 经度跨度最大的大洲是 南极洲

三 四大洋

1 基本名词:

洋: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

四大洋名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大洋的边缘部分;面积比较小;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 分类:内海 边缘海 陆间海

海峡:联通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2 分界线

太平洋与印度洋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阻尼振动和阻尼振动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知道做受迫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跟固有频率无关,而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3.知道共振以及发生共振的条件,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4.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5.学会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要点梳理】

要点一、振动的分类 1.振动的分类

按振子受力的不同可将振动分为: (1)自由振动(又称固有振动).

回复力是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弹簧振子的弹力是系统内部的力,单摆的重力的切向分量也是系统内部的力.

(2)阻尼振动.

系统受到摩擦力或其他阻力.系统克服阻力的作用要消耗机械能.因而振幅减少,最后停下来,阻尼振动的图像如图所示.

要点诠释: 物体做阻尼振动时,振幅虽不断减小,但振动的频率仍由自身结构特点所决定。并不会随振幅的减小而变化.例如:用力敲锣,由于锣受到空气的阻尼作用,振幅越来越小,锣声减弱,但音调不变.

(3)受迫振动.

如系统受到周期性外力的作用,就可以利用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统因阻尼作用而损失的能量,使系统持续地振动下去.

这种周期性的外力叫驱动力.

系统在

地表形态的塑造(学生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06
【bwwdw.com - 博文网】

地表形态的塑造、山岳河流的发育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 分类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太阳能 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 形式 项目 岩层运动方向 影响 风化、侵蚀、搬运、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沉积、固结成岩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垂直于地球表面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的形成 对岩层的影响 对地形的影响 举例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流 水 侵 侵蚀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化) 的)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干旱、半干旱地区(例:柱、风蚀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