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论语》三则
“古诗《论语》三则”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古诗《论语》三则”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古诗《论语》三则”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三则教案
《论语三则》
教学内容
1. 《论语》知识回顾 2. 《子贡问士》解析
3. 《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4. 《子路问成人》解析 5. 孔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子贡问士》解读,理解儒家“仕”的含义。 2.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解读,体会事物发展的各阶段人应尽的本分及人生成熟的轨迹。
3.通过对《子路问成人》的解读,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完善人格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孔子思想的“仁德”含义 2.孔子三则言论包含的现代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
一、《子贡问士》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2),使(3)于四方(4),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5)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硁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士: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例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 编辑本段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十九则
论语十九则
根据考纲要求,这十九则要熟练背诵与理解,因为考理解性默写的可能性大。尤其是要关注新增加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弄得精神疲倦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
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鄂海鹏
【摘 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现在最通行的《论语》新注本,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为广大文史教学工作者和一般读者所欢迎。 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笔者特此撰文以补正。 一
《论语·子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其中“堂堂”一词具体意义如何,古今解释纷纭。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把“堂堂”译为“高不可攀”。他又说:“根据《论语》和后代儒家诸书,可以证明曾子学问重在‘正心诚意’,而子张重在言语形貌。”(《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第2版 202页)因此“堂堂”为“高不可攀”,有待商榷。愚按:“堂”即“党”之假借。《说文解字》:“堂,殿也。从土,尚声。”“党,不鲜也。从黑,尚声。”《广韵》:“堂,徒郎切。”《广韵》:“党,多朗切。”二字形近叠韵假借。《荀子·非相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选自《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论语八则读后感【论语八则读后感600字】
论语八则读后感【论语八则读后感600字】
论语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他不仅指导我们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论语八则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八则读后感600字范文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八则读后感60
《论语》十则资料
总结:
不亦说乎(yuè)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诲女知之乎(rǔ)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xǐng)
判断句:是知也
省略句:人不知(我)而不愠可以(之)为师矣
宾语前置句:仁以为己任
一、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知]通“智”,聪明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二)一词多义
1、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
可以为师矣(凭借)仁以为己任(把)
2、其①细察其纹理(代它的)②蹲其身(代自己的)③神游其中(代想象中的山林)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其恕乎(大概,也许)
3、为①项为之强(因为)②为之怡然称快(因为)③以从草为林(当作)
④二虫尽为所吞(被)可以为师矣(当)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仁以为己任(当作)
4.而①连词表修饰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拔山倒树而来
②连词,表承接。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学而时习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连词,表转折例: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连词,表并列例:任重而道远
5.之①结构助词,的——见藐小之物。物外之趣。
②代词,昂首观之(代“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
《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篇一: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
《论语》八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教育主张的精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八则》。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尝试独立翻译八则《论语》。
2、逐条释义。
3、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