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文化史
“中国数学文化史”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数学文化史”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数学文化史”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仁者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对于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
第二讲 忠君观念
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夏商西周时期:
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
(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孟
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 (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 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
(1)董仲舒 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
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 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
(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
(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 (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 (4)君主专制符合“理”
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
孔孟 1忠君是有条件的 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 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 2君尊臣卑 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 3臣对君无二心
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提纲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题
1.周代的文化特征?
第一,宗教思想上。神、帝、上帝;祖先神宾于帝;上帝、祖先,后祖先与帝,慢慢开始结合,形成一元神;君权神授。
第二,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惟命不与常”观念的出现;保留上帝,侧重人事,神人两全;依德求民主;以民情视“天命”。
第三,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尊天是利用天命为统治服务;敬德强调统治者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保民是民本思想;慎罚就是以德为主,刑为辅。
第四,天子独尊的思想。君权神授,把天子当作自己的祖先,天子则是代天行事,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五,周公制礼作乐。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宗法制度。三是丧服制度。四是庙数制度。
第六,礼乐文化。礼包括五礼:吉礼,祭祀求福的活动;凶礼,包括丧礼,荒礼,诸侯间相互救助的礼节;军礼,对军队建置与管理的制度;宾礼,天子与诸侯接待宾客之礼;嘉礼,饮食、神龛、庆贺婚姻等美好节日的礼。礼反映等级的差别。乐,反映对等级差别的确定,用乐来确定等级差别,具有调和作用,把冰冷的等级差别融入温情的氛围中。 2.儒家的孔子、孟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 20分 二、填空题 三、连接题
四、简答题 言简意赅 五、问答题
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
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 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
宗教的(儒、释、道、理学) 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 美学的(和乐与美感)
三、
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 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 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 2周人的文化维新
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
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 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 3中国文化发展 (1) 九分法
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大学中华文化史超强复习提纲资料
导论
一、释“中国” 1 “中” 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国”原指城邑。“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
2 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
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 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 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
1 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 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
为众。
3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
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 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
1 “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
2 “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
西方文化史 绪论
西方文化史 绪论一、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西方文化概论》课内学时数为32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西方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所经 历的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 的发展里程。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 频繁的今天,只有学习、了解、掌握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 鉴别精华和糟粕,更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 而不是全盘照搬。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国 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 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另外, 也可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西 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 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
2、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 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 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本课程所介绍的文化, 主要指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文学、艺 术、美学、哲学、科学理论等成果。因此在授课 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阐 述。 3、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 本课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615017 学分: 2 总学时:36
说 明
【课程性质】
《中国文化史》为外语专业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 使外语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更好地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任务】
讲授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阐明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和内部结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儒家文化,道家和道教文化,佛家文化等等。 【教学原则和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 【先修课程要求】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通史。 【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5 6 内 容 学 时 安 排 理论 课时 4 4 6 8 8 6 36 实验 课时 习题 课时 上机 课时 小计 4 4 6 8 8 6 36 一、文化学概论 二、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发展的历史背景 三、中
世界科技文化史(mooc)
世界科技文化史(mooc)章节测验答案
世界科技文化史(一)
1.下列哪一学科不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B) A.科学技术史 B.生命科学 C.科学哲学 D.科学社会学 2.科技文化的特点不包括(A)
A.实用性 B.系统性 C.国际性 D.基础性 3.科技文化的特点有(D)
A.系统性 B.国际性 C.基础性 D.以上都有
4.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 5.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使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的特殊能力活动和产品。(√) 世界科技文化史(二)
1.石器制造的发展过程不包括(C)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后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 2.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史奠基人的是(萨顿) 3.《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蕾切尔卡逊) 4.原始社会最好的技术工具是(石器) 世界科技文化史(三)
1.完成由猿到人的关键性步骤是(火的使用)
2.有意识的人工保存天然火种是在(大约180万年以前) 3.摩擦生火是人第一次支配自然力。(√) 4.弓箭是作为进入野蛮时代的主要特征。(×)
5.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生活来源。(√) 世界科
西方文化史 绪论
西方文化史 绪论一、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西方文化概论》课内学时数为32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西方文化”从起源到发展,所经 历的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 的发展里程。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 频繁的今天,只有学习、了解、掌握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 鉴别精华和糟粕,更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华,屏弃其糟粕, 而不是全盘照搬。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是非常必要的,国 际间的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作用日趋 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另外, 也可以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西 方文化”的内涵;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 元文化,它们的发生、发展、成就及文化特点。
2、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 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 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本课程所介绍的文化, 主要指实物形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文学、艺 术、美学、哲学、科学理论等成果。因此在授课 过程中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阐 述。 3、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 本课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