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1空气的特点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空气的特点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第三单元课题1空气的特点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第三单元课题1空气的特点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教学设计 学案 答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的 :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
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案 答案
化学教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 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 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 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引入空 【板书】 :第一章 空气 氧 气组成的讨论。 第一节 空气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 图: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思考回答问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 你能描述它有哪些 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 物质吗?它主要由 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测定(课本 p.23 图 2-3)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分子和原子》。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的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本课题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课题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建立原子和分子的微观概念,同时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空气、氧气、水的组成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微观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还是首次接触。学生的微观物质的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而这一节又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等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掌握很重要。我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演示实验、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从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过渡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学会从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认识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第三单元教案
靖煤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设计
科目:数学 班级:四年级 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 课型:新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
二次备课
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
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给不同事物进行分类,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2.通过在统计表中填写分类的结果积累数据收集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分类的方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身边事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大量的信息通过人的视觉窗口进入大脑。观察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强的人善于找到并表达物体的特征,而观察能力弱的人往往抓不住物体的主要特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目的,编排了一些《观察物体》的单元。第一学段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的主要内容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虽小,已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观察物体的方法与经验。本单元教学观察物体,既要利用已有的相关经验,更要教会学生“数学地”看物体,包括通常在哪里看、怎样规范地看、看到的形状如何表达??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常见物体 例2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例3观察稍复杂的几何体,并表示看到的形状 小学数学里的“几何体”,主要是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以及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分别安排在认识这些几何体的单元里,而《观察物体
第三单元教案
授 课 教 案
主备教师:李兴明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4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第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1、使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并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目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能力。 标 1、认识射线和角。 教 教学2、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手电筒、活动角、三角板、直重点准尺 难点 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设计意图 一、 口算 口算练习第23页第一、二竖 二、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 出示线段,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谈话,揭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 三、新课探究。 通过手电筒实1、认识射线。 物演示,让学生加(1)让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深对射线的认识。 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学生观察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并说说有什 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手电筒的光从灯泡一直射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2)射线有什么特点?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3)学生动手操作,先画电筒再画射线。(指导学生用直尺或三角 板画射线。
第三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2 水的净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认识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知道硬水与软水区分的方法及硬水的软化。
3、学会混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过滤及蒸馏。 学习重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来水的净化【阅读课本74——76页及观察图4-14】完成练习。
1.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是 【纯
净物或混合物】。
2.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 、 、 、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
3、.含较多 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 的水叫软水,软水与硬水一般用 来区分;生活中常用 来降低水的硬度。
4.过滤是分离是 和 的方法。过滤所用的仪器有: 、 、 、 、 。过滤的操作要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课题1 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⒈了解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⒉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⒊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
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 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 起学生的学习兴 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 缺点, 趣。 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 差 ?⑦ 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 烧?…… 培养学生的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 学生进行实验,对 团队合作精神及 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 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 对实验设计的评 下 列 问 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 并做出结论。 价能力 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 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 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 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 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 1】想一想,根据你日 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 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 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吗?
第三单元教案 - 图文
海宁市许巷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资料
第( 三 )单元教材解析
课题 《自然之道》 教材解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在探究、体验中受到启迪。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哦,没有。那么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