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赏析】
??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
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 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集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字词解释】 1.“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 【其他】 检测一
1.词中“少年”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检测二
1.词中“识尽”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词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人斯文习气。
C.“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检测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 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丑奴儿 练习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词中“少年”的意思是 。 2.词中“不识”的意思是 。 3.词中“层楼”的意思是 。 4.词中“强” 的意思是 。 5.词中“识尽”的意思是 。 6.词中描绘年轻人纯真无知的词句是“ , 。” 7.词中写出词人历尽沧桑的词句是“ 。”
8.词中表现词人有苦无处诉的痛苦
丑奴儿 练习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词中“少年”的意思是 。 2.词中“不识”的意思是 。 3.词中“层楼”的意思是 。 4.词中“强” 的意思是 。 5.词中“识尽”的意思是 。 6.词中描绘年轻人纯真无知的词句是“ , 。” 7.词中写出词人历尽沧桑的词句是“ 。”
8.词中表现词人有苦无处诉的痛苦
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 法,提高诗词理解和鉴赏能力。 2、感悟此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3、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提高咏史怀古类诗词的阅读鉴赏能 力。 【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和壮 志难酬的苦闷,学习其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词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思 考
听范读,画出节奏。然后自由诵读
根据怀古类诗词的结构特点,把这首词按照临古 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划分成四部分。
临古地 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情态?
大江 浊浪 乱石 惊涛
(东去) 宏大壮阔 (淘尽) 气势磅礴 (穿空) (拍岸、卷)
实景衬托遥想虚景 为英雄人物的出场 造声势,作铺垫。 表现了作者博大的 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体会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上阙描绘 成一幅画面。 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思古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句话在这首词中起什么作用?忆其事 在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风流倜傥 威武英俊 风度
部编版九上课外诗词四首(二)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
咸阳城东楼
一、作者资料:
许浑,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二、翻译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三、重点记忆 1、“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苍凉伤感的基调。
2、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3、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赏析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角度):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行人莫问当年事,故
辛弃疾贺新郎
贺新郎辛弃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 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 的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 主义的熏陶。
背景简介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瓢泉新居的一 座名叫“停云”的亭子作的。辛弃疾在 福建任上落职回到上饶带湖之后,对上 一次带湖闲居期间(1182—1192)买下 的瓢泉的那块土地,进行整饬,在原有 的几间房屋的基础上,继续修造住宅。 到1195年春天,他的修造计划全部告竣。 大约在次年春天,他一直居住的带湖住 宅不幸失火,大部分房屋焚毁于一旦。 辛弃疾于是携家迁往瓢泉新居。可见, 这首词应该作于1195年或1196年。
序言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 词。一日,独坐“停云”, 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 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 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文本探究 1.请*分析“甚矣吾衰矣”中所蕴含的情感。 讨论明确:此句语出《论语 述而》, 词人的这一声长叹,是因为国家被侵,人民 受辱,自己却只能退隐瓢泉,壮志难酬;这 一声长叹,道出自己
苏轼和辛弃疾
苏辛词风比较 内容摘要
苏轼与辛弃疾这两颗词坛上璀璨的明星,分别代表了北宋与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二者突破了“艳科”的樊篱,全面革新宋词的创作,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都有其除旧布新之功。
尽管两人在词的创作上都有豪放畅快的特点,但是由于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各自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的差别,因而在词风上有很多异同点值得研究,本文就主要从二者的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异同点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豪放词 婉约词
三、苏辛豪放词风比较(一)相似之处(二)不同之处
四、四、苏辛婉约词风比较(一)题材上异同(二)艺术风格上异
三、苏辛豪放词风比较 (一)相似之处
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创作有以下几处相似的地方: 1.都开拓了词的内容,给词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开始,词打破了写男女离情别绪、柔媚婉约的传统,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涉及。
2.词中均有豪情壮志
苏轼词中处处流露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溢着热血豪情,表现出词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气势磅礴,情感激越的特点,也充分体现着词人的爱国热情与英雄主义精神。
3.词中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