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表格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表格”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表格”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表格”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醫診斷學重點
1 痄腮:一側或雙側腮部突然腫起疼痛,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按之有柔韌感。
為感受風溫毒邪,壅阻少陽所致。
2 發頤:顴骨之下,腮頜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多為陽明經熱毒上攻,氣
血凝滯而成。多為難治之證。
3 瘰癧:發於頸側頜下耳後的慢性感染性疾患,皮色不變,不熱不痛,難消難
潰難斂,其形結核如壘,少則一個,多則結核累累如串珠。多為肺腎陰虛,虛火灼津,
4 結成痰核;或肝氣鬱,鬱久化火,火熱煉液為痰,結成痰核。
5 癭瘤:頸前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不痛不潰,纏綿難消,隨吞嚥
移動。為肝氣鬱結,氣結痰凝所致,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6 癰:紅腫熱痛,淺而高大,易潰易斂。為熱毒熏蒸,氣血凝滯而成。
7 疽:漫腫無頭,膚色不變,邊界不清,無熱少痛。為寒邪鬱結,氣血凝滯所致。
8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其狀如針,頂白而痛,或癢或麻或木。為邪毒侵
襲,氣血凝滯所致。
9 癤:淺表局限,形小而圓,紅腫熱痛不甚,易潰易斂,但易反復發作。為濕
熱蘊結所致。
10 失神有精虧神衰和邪盛神傷兩種情況。
11 精虧神衰的虛證,臨床表現為兩目晦暗,目光無神,面色無華,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識模糊,骨枯肉脫,形體羸瘦,反應
中医诊断学(总结) 2 - 图文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问诊
1、 问诊的一般内容
A. 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 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 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
复发。(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 起病
F.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G.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
治过程、现在症状)。 L.
2、 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 问寒热
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
诊断学基础 表格
体位 呼吸 体型 卧位时心尖搏动可稍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左移;右侧卧位时可向右移。 深吸气时心尖搏动可向下移至第6肋间;深呼气时心尖搏动可向上移。 矮胖体型、小儿及妊娠,心尖搏动可向上外方移位,甚至移动到第4肋间隙;瘦长体型者,心尖搏动可向下、向内移至第6肋间隙。 生理因素病理因素
心脏疾病 胸部疾病 腹部疾病 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位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位。 凡能使纵膈和气管移位的胸部疾病,均可使心脏及心尖搏动移位。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时,由于纵膈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移向患侧;胸腔积液、气胸时,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大量腹水、肠胀气、腹腔巨大肿瘤,或妊娠等,使腹压增加而导致膈肌位置上移,心尖搏动位置向上外移位。 临床意义
概念 用手触及的一种细微的震动感,其感觉类似在猫的颈部或前胸部所触及的震动感,故又称为“猫喘”,是器质性心脏、血管疾病的特征体征之一。(血液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者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所产生的漩涡,使瓣膜、心室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 收缩期 时期 部位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心尖部 意义 主窄 肺窄
中医综合_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综合_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
中医诊断学 - 脏腑辨证
...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
..
...
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学习目的
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表现 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重点
1、八类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 2、八类证候产生的机理 难点
1、证候的相兼、挟杂、转化 2、证候的真假及其鉴别要点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学习目的
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表现 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重点
1、八类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 2、八类证候产生的机理 难点
1、证候的相兼、挟杂、转化 2、证候的真假及其鉴别要点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 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诊断学基础重点
梦想!坚强!勇敢!希望! NEVER EVER GIVE UP! 勉之!勉之! GeTest | 右手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 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