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死观研究的意义

“中日生死观研究的意义”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日生死观研究的意义”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日生死观研究的意义”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生死观研究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生死观研究

作者:马媛媛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1期

摘要:孔子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态度。在生死态度上,他以生为贵,强调乐生忘忧,以死为终,强调重丧哀死;在生死认知上,他由生观死,从群体意义上取决生死;从对生死的坦然,“名”与精神的不朽两方面达到对生死的超越。 关键词:孔子;生死观;生;死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038-02 一、尊生重死的生死态度

孔子对待生死的基本态度是尊重生命、重视死亡。他看重生命,认为生命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人应当把握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但他也不避讳死亡,认为这是现实人生的终点,是人的最终归宿,应当谨慎处之。 (一)重人之“生”

中华民族有珍爱生命的传统,医术《十问》中就有记载尧舜之对话,尧问于舜,天下万物谁最可贵,舜答曰:生最贵,即认为生命乃是万事万物中最为珍贵和有价值的。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明确的重生观念。孔子珍视自身生命,病重时,子路为他祈祷,子曰“丘

庄子生死观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庄子生死观管窥

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 命定 生死为徒 悬解

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

这问题即行存在。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尽管科学今日是如此昌明,但对于生死问题,人们所知仍然有限,而且也无法破除此生死之关。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而且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并为人们描述出一个幽邃玄妙、不可知的境界,让人们将生的欢乐心降低,把死的畏惧心减少,使人们在生死的来临时,能安于、勇于接受,以免增加更多的痛苦。佛家讲轮回、修来世,将一切寄诸未来。以死为今生苦难之解脱,向往于西方极乐世界。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

生与死的纠结_评_庄子_的生死观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第31卷 第11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31 No.11 2010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0

生与死的纠结

——评《庄子》的生死观

张伟伟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在理论上,庄子提出了生死一齐思想,甚至认为死比生更加美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非常珍惜生命。在这一尖锐的矛盾背后,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同一性。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全书,不管庄子是等生死、齐荣辱,还是“两臂重于天下”,其间既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的厌弃,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留恋。正是在这生死的矛盾之中,揭示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生死一齐;重生;矛盾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11-0075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生”与“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必需思考的问题,也许有的人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生与死,每天都是这样快快乐乐的生活,生与死与我无涉。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态度。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是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相反,如果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当中,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个部分。因此,人必须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要在两者之间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突显。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来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尊重生命。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显赫的地位,而儒家对生死问题的探索也是思想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将生死矛盾落实到有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生”与“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必需思考的问题,也许有的人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生与死,每天都是这样快快乐乐的生活,生与死与我无涉。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态度。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是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相反,如果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当中,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个部分。因此,人必须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要在两者之间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突显。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来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尊重生命。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显赫的地位,而儒家对生死问题的探索也是思想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将生死矛盾落实到有

就《史记》来透视司马迁的生死观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史记》来透视司马迁的生死观

作者:贾娟娟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5期

摘 要:自古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由此引出的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西汉时期,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实,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试结合史料对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进一步分析,认为《史记》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生死观包括: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生死观;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就功名的生死观;急流勇退得长寿的生死观;反对追求长生不死的生死观。本文通过研究这个课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字:《史记》 ;司马迁;生死观

自古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发无数人的思考。先秦时期,儒家重仁义,轻生死,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则提出舍生取义说。道家则是求养生,主张趋利避害,消极对待人生。这就导致了儒道两家对待生死的不同看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经过秦朝和秦汉之际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

浅谈穆斯林的生死观念和后事安排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转帖]浅谈穆斯林的生死观念和后事安排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唐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如今除了十个不同的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外,其他民族,如:汉,藏,傣等也有部分人已皈依此宗教。据非官方统计,中国穆斯林人口现已超过七千万(几乎是马来西亚人口的三倍);其中,回族穆斯林人口居首位,约为两千万左右。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穆斯林曾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如此,在千百年中,中国穆斯林的文化及习俗至今还保持着伊斯兰的特色。因研讨会之论题的限定,我就中国穆斯林之生死哲学及葬礼仪式做以下浅显的剖析。但我首先要生命的是:作为穆斯林,凡对事物有所认识,都必须以《古兰》 和《颂奈》 两部经典作为基本源泉;换句话说,这两部经典是穆斯林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宇宙观的基础思想指导。所以,我的论文也将围绕着这两部经典来辩析我们的论题。

第一章

生死概念

一.定义:

1. 生命:

生命是指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解释:穆斯林人为人是真主以土造化的,而人类的始祖则是阿丹 (亚当 —— Adam) ;人类的肉体在经过一定的发育过程之后

从丧葬习俗看人的生死观_以五台山地区为例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从丧葬习俗看人的生死观

———以五台山地区为例

潘慧生

本文以山西省五台山地区丧葬习俗为例,对人的生死观作粗略的探析,以求证今天我国城乡刮起的丧葬奢五台山地区

丧葬习俗

生死观

鸣狗叫不要怕,跟我回家吧”,沿途点灯,拖谷草火把回到棺前。迷信传说人死后三天之内灵魂在外游荡,不知自己已死,只有叫回家中才能明白。

靡之风的根源和改革丧葬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信仰和观念的不同,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的不

同,丧葬习俗有很大的差异。今天中国民间丧葬习俗,是人们基道教思想的影响,结合当地的风俗于对灵魂不灭的信仰,受佛、

习惯逐渐演变而成的。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佛教文化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其它地区相比更为复杂、多变的民间习俗。笔者在对五台山地区的忻州、原平、代县、繁峙、五台、定襄等县市的民俗调查的基础上,拟对该地区人们在丧葬习俗中所表现的生死观试作分析。

7.钉棺。钉棺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午饭前进行,亲友最后与

死者告别,主子家验尸后,把棺盖钉住。

均同此释)前一天傍8.大烧夜纸。发引(即出殡,下文“发引”晚所有亲朋好友为死者烧纸哭悼,孝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

迁的生死观

导读: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因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标签:文库时间:2024-11-19
【bwwdw.com - 博文网】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六世轮回为叙事结构,以西门一家和蓝脸一家的命运为主线,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讲述了五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描绘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小说成功塑造了驴、牛、猪、狗、猴和世纪婴儿等一系列精彩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些多彩的形象背后,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等待读者挖掘和解读。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土地 乡土小说 农民 莫言

在莫言还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因关注农村社会变迁、关爱农民生活、关心土地问题的独特选材,而得到广泛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和阎连科一样,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作品都源于生活,并且限定在50-80年代的农村生活。而《生死疲劳》又在莫言一贯的农村主题上有所创新,正如莫言在自述中所言:“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生死疲劳》延续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的“大河式家族史诗”主题,它善叙事,喜白描,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叙事角度多元,结构创新。《生死疲劳》的结构类似于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表现形式上则大量借鉴了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叙事技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