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名词解释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名词解释”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名词解释”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名词解释”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试题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试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本题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小班 2. 工艺成熟 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4. 择伐周期 5. 小班经营法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号码,直接填写到每题的括号内(不抄题)。(本题15分,每小题1分)
1. 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内部条件包括林地条件和林木条件,其中林木条件含有林木树种结构、( )、径级结构、蓄积结构和生长量条件 。
⑴交通条件 ⑵社会条件 ⑶年龄结构 ⑷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2.( )在 1826 年提出了法正林理论。
⑴ J.C.K. Gayer ⑵ G.L. Hartig ⑶ Endres ⑷ J.C. Hundeshagen
3. 处于法正状态的某云杉林经营类型,最老龄级的蓄积量为 12 万 m 3 ,轮伐期为 100 年,则其法正生长量为( )。
⑴ 1200 万 m 3 ⑵ 24 万 m 3 ⑶ 12 万 m 3 ⑷ 120 万 m 3 4. 森林的主伐方式分为( )。
⑴皆伐、间伐、择伐和渐伐 ⑵乔林、矮林、中林和预备伐 ⑶皆伐、择伐、下种伐和间伐 ⑷皆伐、择伐和渐伐
5. 从 1994 年开始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实习指导书 - 图文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综合教学实习指导书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森林经理教研室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综合教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综合教学实习是把森林生态学、森林调查技术、林业遥感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某个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让学生从森林组成、树种分布、生态环境调查、林分生长特点,到森林区划、小班调查和林区森林资源状况和动态变化估测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掌握森林资源调查和统计方法,从而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实习目的和要求
(1) 熟悉实习林区的森林分布和生长特点;
(2) 掌握林分调查(标准地、样地、角规)方法和技能; (3) 掌握树干解析的外业工作与内业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4) 熟悉森林区划方法,掌握小班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5) 学会森林资源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
(6) 完成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掌握森林资源统计分析方法;
(7) 调查森林经营单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林业经营历史状况,掌握林业生
产条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 时间与内容安排
森林资源管理
绪 论
第一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述
一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们对某事物本质的理解及认识程度。概念不是一成变的,它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的更新和改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也是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的提高而不断的变化着,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1 如何经营森林、如何管理森林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如何实现森林永续利用(forest sustained yield)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
3 为林业局(林场)编制森林经方案(计划)的学科
在调查林业局(场)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意,对方案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叫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二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1 调查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
2 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 -教案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教案
第一章 森林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结构和特征
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林木为主体,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密度,在林木之间、林木与各种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并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森林植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的结构:森林中生长着多种植物,因长期适应森林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形态与习性方面都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林木、下木、幼苗幼树、地被物、层外之物。
1)、林木:生长在林内的乔木树种的总称,林木是森林经营的主要对象。在混交林中占比重大的,数量多的成为优势树种;经济价值高的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树种,称为目的树种;相反的称为非目的树种。在林中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2)、下木:生长在林内的灌木和一些在当地条件下始终不能达到主林层的小乔木。下木虽然不是经营主要对象,但是,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价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
3)幼苗幼树:是指在林内或采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将来能成长大树的乔木树种,一般规定:针叶树高30厘米以上,阔叶高1米以上,胸径不足8厘米的为幼树,达到木质化的苗木为幼
信息资源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第二章信息化规划与组织 准化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 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合和集中的过程。
1.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2.9信息化项目规划:是信息化项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有序、经4.2信息源:即信息的来源。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2.1组织战略:是组织达到目标、目的实施,需要精心地安排和科学济和优质而进行的一系统工程化的4.3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完成使命的综合计划。
地计划,以便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活动。
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不同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2.2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时、优质地完成。
3.5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是指的问题所产生的对信息的需要。 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前瞻性的全局安排,是对信息化建2.10信息化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信
信息系统上线后对信息系统运行过
4.4 信息存储:是指将进过加工处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设过程中的建设重点、步骤、人员息化的目标,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理后的信息(包括文件、图像、数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技术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谋划。 对各类资源(人员、资金
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资产调查
一、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资产
一、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的定义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形成了一个特有生态环境。在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多种生态功能。
我国《实用林业词典》称,森林资源是“属于林业用地的各种林地面积、各种森林蓄积量和森林中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及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通常说的森林资源常仅指林业用地中各种林地面积和各种森林蓄积量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则把森林资源解释为“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林地条件复杂多样,林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带内;出现在平原、高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滩涂等在各种地貌类型中,海拔垂直差异达4000多米;林地的立地条件包含了各种坡度、坡向、
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通用)
壹
1、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
①、组织中的个体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努力、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个性,即个体差异性。处于同一组织中的个体由于其个性差异的存在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带来的互补增值效应,根据组织成员的个体差异特征实施“适才适岗”的选拔程序,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人职匹配调整、对组织成员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与培训,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梯,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高效组织。
处于同一组织中的个体由于其个性差异的存在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个个体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中,所起到作用的大小甚至性质也可能有所不同,这既取决于组织的性质也取决于组织对个体差异性的不同认识和利用。如何看待组织中的个体差异,如何减少由个体差异带来的冲突,并充分利用个体差异带来的互补增值效应,以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是需要异差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
②、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人事、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
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
项目管理名词解释
1、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下,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所做的一次性任务;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或努力,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或跨越多个组织,利用有限的资源(人、材料、资金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努力;任务或努力要满足一定的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
2、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几只,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3、项目生命周期是项目实现过程中先后衔接的各个阶段的集合,用来定义一个项目的开始与结束。一般经历启动、计划、实施、收尾四个阶段。
4、项目成本控制是按照事先确定的项目成本基准,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耗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控制,以确保项目的实际成本限定在成本预算范围内的过程 5、里程碑是项目中的重大事件,通常是指一个可交付成果的完成。可交付成果是为了完成项目或其中一部分,而必须完成的可度量的、有形的及可以核实的任何工作成果。 6、项目团队是由一组个体成员为实现一个具体项目的目标而组建的协同工作队伍。
7、需求建议书RFP是客户向承约商发出的用来说明如何满足其已识别需求所要进行
战略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选3):
1、战略管理
? 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
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
2、核心竞争力
是指为企业战胜其竞争者提供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通常通过组织职能的形式来体现。
3、协同效应
多无化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时,为了实现各业务间的协同所进行的投资往往过于固定,如果相同的几个业务在协同运营时比分别独立运营时创造更高的价值,就称存在协同效应。
4、范围经济
是指企业通过资源和能力共享或者将一个部门已有的一个或多个核心竞争力传递到其他部门的节省成本的方式,范围经济可应用于复杂的产品市场和工业生产中。
5、价值链
价值链可以被分解为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主要活动包括产品的实物生产、销售、配送以及今后服务。辅助活动则是为主要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6、成本领先战略
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低成本的制造商。在业务层面,意味着:
? 减少所有职能部门的成本 ? 选择符合低成本战略需要的结构、控制和文化的结合体。
持续监控有效的运营,寻找重
人力资源名词解释总汇
人力资源术语总汇
常用公式:
1.新进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1、每天工资=月固定工资/ 21.75天
2、当月应得工资=每天工资x当月有效工作天x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例
3、当月应工作天数 = 当月自然日天数-当月休息日天数 4、当月有效工作日 = 当月应工作天数-全无薪假期
5、当月实际工作天数调整比列 = 21.75天/当月应工作天数:
作为生产型企业,还会要算到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总人数 成本效用评估:
1、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2、招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