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必修一苏教版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必修一苏教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必修一苏教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必修一苏教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黄岩灵石中学 蔡辉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Cl、SO4、CO3、NH4 等离子的检验;
2、 能用焰色反应、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 了解一些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会Cl、SO4、CO3、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2、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Cl、SO4、CO3、NH4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2-2-+
-2-2-+
-2-2-+
常见物质的检验教案
验。 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钾、硫酸钾均 可用作化肥,请写出上述盐在溶液中 电离产生的离子。 请完成实验 1,实验 2、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
1.2.2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
苏教版必修2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教案
教学设计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主要可以分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尝试提取DNA等两部分内容。
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要求是: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分析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实验,证实RNA也是遗传物质;概括遗传物质的特征。
科学家是通过实验认识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实验研究的资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认识到DNA和RNA是遗传物质不仅使他们深刻理解遗传物质的特征而且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家探索遗传奥秘的思维方式。
遗传物质不仅携带着遗传信息,还能控制生物特定性状,能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而遗传物质一旦被认识后,对生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智慧,教材中的两个“积极思维”活动都是科学家探索DNA是遗传物质过程的浓缩,有效地组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都涉及遗传物质的传递,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对细胞科学探索的起源,也是课堂导入的基础,更是学生进行理性探索的基础。
本节安
高中化学 1.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及转化
【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物质的转化类型
【教学方法】自学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思考】初中阶段已学过哪些物质的类别?
〖交流与讨论〗学生完成
1、根据物质的状态:物质分为气态(g)、液态(l)、固态(s)—晶态、非晶态(又称玻璃态)、等离子态、液晶等。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导体(金属)、半导体(Se Ge Si)、绝缘体(塑料)。
3、根据物质的溶解性:
二、物质的转化
〖问题解决〗学习完成
2KOH+CO2=K2CO3+H2O,2KOH+SO2=K2SO3+H2O
〖思考〗将过量的CO2、SO2与KOH溶液反应,请写出这两个化学方程式?
(1)KOH+CO2=KHCO3(2)KOH+SO2=KHSO3
〖练习〗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在常温下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6CO2+6H2O光合作用C6H12O6+6O2 (2)Fe2O3+3CO高温2Fe+3CO2
说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①反应物量的多少,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②反应条件的运用,如上述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交流与讨论〗学生完成
〖整理与归纳〗学生完成
【总结】化学反应的分类
1、根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 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
法之一是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 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等等 1
碱性氧化物 盐 酸性氧化物 金属 非金属 碱 酸 [例题解析]
2022年高中通用技术 常见结构的认识5教案 苏教版必修
2021年高中通用技术常见结构的认识5教案苏教版必修2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文档内容:常见结构的认识
章节: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通过学习椅面、简易桥梁的受力分析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展示一些采用架、梁、拱结构的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实物和实物演示,使同学们学会利用实物进行试验探究的方法,学会简单试验的操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
结构分类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应力概念
四、教学方法
实用文档
从认识常见的结构开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技术视野中的力与结构讨论,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本课时要求学生亲历纸板承受压力试验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
常见物质的密度
密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换算单位却感到困难例如: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克/厘米3。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单位换算中的基本方法来解决,那就是分子里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就变大多少倍:1千克=103克;分母中的单位变小多少倍,换算后的数值要变小多少倍:1米3=106厘米3,因此,7.8×10千克/米3=7.8×103×(103/106)克/厘米3=7.8克/厘米3;根据这种换算方法;分析一下可以得出密度的单位有一个规律,即:对于某种物质的密度,在分别用“克/厘米3”,“千克/分米3”和“吨/米3”来做单位时,它们的数值是相同的。例如,铁的密度,按照这个规律可知:ρ水=7.8克/厘米3=7.8千克/分米3=7.8吨/米3。这个“7.8”就是课本上密度表中铁的密度值去掉103得到的。例如用这种方法来记算水的质量,
3
就是1厘米(毫升)水的质量是1克,1分米3(升)水的质量是1千克,1米3
水的质量是1吨。 常见物质的密度 单位(1g/cm^3=1000kg/m^3) 锂 0.534 1.55 1.87 13.6 1.00 0.9 0.92 0.79 8.90 7.8钾 0.87 1.74 2.0 钠
化学:1.1.3《第1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3)(苏教版必修1)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投影仪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C
23
+
O2 ==
23
CO2 6.02×10
23
微观 6.02×10 6.02×10
1mol 1mol 1mol 宏观 12g 32g 44g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利用物质的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微粒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物质,都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而是它们的聚集体。物质的聚集状态主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许多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可以呈现不同的聚集状态。
【板书】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 微观结构 聚集状态 微粒排列紧密,微粒固态 间的空隙很小 微粒排列较紧密,微液态 粒间的空隙较小
物质的检验、鉴别专题
第十四讲 物质的检验、鉴别、推断
知识点大纲
一、检验的基本方法
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水溶性等,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化学方法:利用物质特殊的化学物质,反应时产生的特征现象,如变色、放出气体(通常指产生气体的气味或在溶液中产生的气泡)、生成沉淀(注意观察沉淀的颜色及在酸中的溶解性),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区分过程一般归纳为:取物质-加试剂-观现象-得结论 1.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气体 O2 H2 CO2 CO CH4 N2 HCl H2O (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物质 酸(H+) 碱(OH) Cl- SO42- CO32- Cu2+ Fe3+ NH4+ 使用试剂 加入活泼金属(如锌粒) 加入CuSO4溶液 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 稀盐酸和 可溶性碱(如NaOH溶液) 可溶性碱(如NaOH溶液) 现象 有产生 生成沉淀 生成沉淀 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 生成沉淀 生成沉淀 检验方法 火焰呈色,烧杯内壁凝结 发出色火焰,烧杯壁上(填“有”或“没有”)水珠凝结,澄清石灰水 发出色火焰,烧杯壁上(填“有”或“没有”)水
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浓度单位为空气的体积百分比。
Class IA 液体 (闪点低于 73°F (22.8°C);沸点低于 100°F (37.8°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4
Classes IB (闪点低于 73°F (22.8°C); 沸点大于等于 100°F (37.8°C)) 与 IC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 73°F (22.8°C) , 但小于 100°F (37.8°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3
Classes II (闪点大于等于 100°F (37.8°C), 但小于 140°F)与 IIIA 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140°F (60°C), 但小于200°F (93.3°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 2
Class IIIB液体 (闪点大于等于 200°F (93.3°C) 是为NFPA 704 燃烧速度1[1-2]
爆炸下限 (L物质 FL/LEL) %体积百分比 乙醛 乙酸(冰醋酸) 醋酸酐 丙酮 乙腈 一氯乙烷 4.0 4 2.6 - 3 7.3 爆炸上限 (UFL/UEL) %体积百分比 57.0 19.9 12.8 - 13 19 IA II II IB IB 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