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比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
上面的使用说明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
迎点评和分享。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量解
认识比的教案
认识比教学设计
“比”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是“平”,二是“散”。所谓“平”,就是“比”的意义通俗易懂,平淡无奇。翻阅现有课标教材大多沿用课程改革前的比的定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人教版、北师版)或“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苏教版)。所谓“散”,是指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类别)、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等等,显得零碎散乱。因为“平”,不少老师教学比的意义都是采用告诉式,即让学生在简单地分析两个数量的相除关系后,就直接说明“这样的相除关系还可以说成几比几”。因为“散”,我们常常见到整节课老师叨唠个不停,学生忙乎个不停,课堂撑得满满的。 简约数学教学追求从繁复(或“过于简单”)走向简约,并从简约抵达丰富。“比的认识”如何走向简约呢?我首先想到了情境,从以往成功的做法中我们发现,“情境串”往往给课堂带来整体感,“移步换景”有时只会增加负面干扰。我想到了取材,课堂起不了波澜,在很多时候是学习素材本身单调乏味,毫无趣味。我又想到了学生初始学习一个数学概念时,是不是需要用“慢镜头”来诠释概念内涵,丰富体验,促进理解,而不是简单“告诉”。本课知识点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比的应用》一课,这一节课,实际上就是“按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特征。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纵观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生长点,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探索、交流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操作、探索、讨论、发现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现象,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提3.教学重点:
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理解相关概念,能归纳出圆的特征。 4.教学难点:
能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学、诱发动机
课始,我运用白板链接的功能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教学内容。在认识6-9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感,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生动的活动和情境中体验、学习有关10的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能简单区别10个和第10,会写10。(也是本课重难点)
2、使学生在活动中、操作中,归纳并掌握10的组成。
3、通过学具的拼摆,使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
4、通过游戏、儿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具准备:小棒及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播放“找朋友”歌曲)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操作鼠标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
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生: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生: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0。
师:最大的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主要是认识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即有理数)。数的认识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 数的表示 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数的应用 1.数的意义
●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小学阶段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充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因此,对它们的学习要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重视提示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对于自然数“1”的学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个的事物,1个太阳、1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习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三、学习整数的倒数:
1.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教学内容。在认识6-9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感,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生动的活动和情境中体验、学习有关10的知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能简单区别10个和第10,会写10。(也是本课重难点)
2、使学生在活动中、操作中,归纳并掌握10的组成。
3、通过学具的拼摆,使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
4、通过游戏、儿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具准备:小棒及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播放“找朋友”歌曲)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操作鼠标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
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生: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生: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0。
师:最大的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1-22页。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解析
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从知识上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掌握了1米=100厘米的进率。从经验上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而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身份证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