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格言短句
“中国法律格言短句”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法律格言短句”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法律格言短句”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法律格言
中国法律经典格言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法者,治之端也。 ——荀况(战国)《荀子 ·君道》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刑罚者,民之鞭策也。 ——尸佼(战国)《尸子》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家管仲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
中国法律史
绪论
一、问答题:
1、简述中国法律史发展的特点。
答:(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家庭本位,伦理法制;(3)无讼是求,调处息争;(4)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5)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2、简述法和律的异同。
答:(1)相同点: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通的,都表示必须遵守的规范和秩序,但法律更多是指刑法。 (2)不同点:①从字义的起源看,法含有“平之如水”、“去不直”的观点,律则更注重制度规范;②法涵盖的内容广泛,除律外,一切规章制度都可以用法来表示,如:令、格、式、例等;③律的专业性很强,一般只用于对案件的讨论或书面用语中,在一般口语中,人们多使用法。
讲授提纲
第一讲
中国法制史绪论
一、关于中国传统法文化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
三、关于中华法系
第一讲 ( 2
)五分法
①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全部科学的统领,为其他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是科学之科学。
中国法律思想史
君权神授又称“王权神授”,是宣称君主的权力为神授予的学说。
神权法思想是流行于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观点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利是由上天所赋予的。人们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就要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天罚:是神权法思想指导下的刑法观。实质是利用神权对被统治者阶级进行欺骗。
以德配天: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徳就会失去天命。
周礼即“周公制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制礼”,即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嫡长继承制是我国古代一夫多妻社会里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旧称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 “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努力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不得僭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所谓“礼”是说礼主要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各级贵族按周礼规定所享有的一切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是说
中国法律思想史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关于“天命”转移的学说是( ) A.以德配天 B.王权神授 C.岁时祭天
D.恭行天罚
2.西周时期,礼的作用是( )
A.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B.长长,男女有别 C.亲亲,尊尊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周公主张“奸宄杀人,历人宥”中的“历人”是指( ) A.有过刑罚经历的人 B.历史上的人 C.无关的过路人
D.年老无依的人
4.春秋时期主张以法统政、礼法并用的思想家是( ) A.齐桓公 B.吴起 C.管仲
D.申不害
5.最早提出“仁政”学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 A.孔子 B.管仲 C.邓析
D.孟子
6.先秦时期,提出“治之经,礼与刑”法律命题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商鞅
D.韩非
7.下列墨家思想命题中,带有自然法色彩的是( ) A.尚贤
B.尚同
C.以天为法
D.相爱相利
8.“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的先秦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重视“礼”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的是()
A. 管仲B. 孔子C. 姜尚D. 周公 答案:A 2. 将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的第一人是()
A. 刘安B. 贾谊C. 董仲舒D. 荀况 答案:C 3. 洪仁为了做到中央和地方的“上下情通”,主张设立()
A. 参议院B. 新闻馆C. 御史D. 地方驻中央办事处 答案:B 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政权问题 答案:B 5. 在中国法律思想
书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
齐弋博
内容摘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先生的作品,该书以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法律这两个点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中国法律的主要特征,文中介绍家族、婚姻、阶级和宗教巫术。有纵向的分析也有横向的比较,如同在这段历史上打出一个网格,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史的视角 风俗伦理 父权 法律特权 法律儒家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根据其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法制史和社会史讲稿改写的,初版于1947年。后由作者加以修改补充,译成英文,于1961年在国外出版,1981年作者又应中华书局的要求对原书作了某些修改,再次印刷出版。本书一共有六章,前面有一个导论,后面有一个结论,书的最后还附有《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 作者在导论中便提出,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作者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而制定的,如此一来,只有充分的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
境外发生的法律关系是否可以由中国法院管辖、适用中国法律
关于境外发生的法律关系是否可以通过约定适用中国法律并由中国法院管辖的问题,涉及的相关涉外规定有:
一、对于适用法律的约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13.04.23)第一条规定:民事关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公民、外国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国籍人;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经常居所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 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
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
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的其他情形。
据此,发生在境外的法律关系属于涉外民事关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2011.04.01)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七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以双方协议选择的法律与系争的涉外民
中国法律思想史-1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材料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先秦法学理论在秦的实践者和秦始皇的主要辅佐者是(C、李斯) 2、汉初的治国指导思想是(D、黄老无为)
3、将法、术、势统一起来,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是(C、韩非)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D、《老子》)
5、按宗法等级制度,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的是(C、嫡长子继承制) 6、唐太宗求谏、纳谏,在当时统治集团中犯颜自谏最为突出者(C、魏征) 7、理学产生于(B、宋朝)
8、孔子反对赵鞅“铸刑鼎”是反对(C、反对公布成文法)
9、1905年,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同盟会) 10、“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中,变为保皇派的是(A、梁启超)
二、填空题
1、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亲亲 和 尊尊 2、子产于公元前536年 铸刑书 ,将他所制定的新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墨子思想的核心则是 兼爱 4、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全国统一,为在全国废除 分封制 实行 郡县制 创造了条件。 5、公元210年曹操第一次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 唯才是举 的方针。
6、在礼与法的关系方面,韩愈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主张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
“隆礼重法”思想体系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汪中元
(法学院 法学081班,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在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基本完成,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思想上的争鸣逐渐被思想融合所代替,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然也包含着法律思想上的争鸣。荀况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体系,也正式构建起在封建时代长期适用的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构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深入探究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隆礼重法 和谐社会 构建
一、荀子“隆礼重法”的概说
“隆礼重法”即“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儒家仁义
王道之礼治与法家强力霸道之法治的有机结合。这是荀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政权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他称之为“治之经”,即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国君亦能够“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了。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在对儒法两家学说进行批判性总结和创新性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大成”和“融汇贯通”是荀子学说的显著特色,这不仅在于它具有博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汇总 文法学院
名词解释:
1.1.天罚1.2.神权法思想 1.3.君权神授 1.4.“率民以事神” 1.5.以德配天 2.1.嫡长继承制 2.2.“世卿世禄”制 3.1.“国之四维” 3.2.“作内政而寄军令” 3.3.“三国五鄙”论 3.4.“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3.5.“铸刑书”3.6.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7.“竹刑” 3.8.令顺民心 4.1.儒家 4.2.“为国以礼” 4.3.德主刑辅 4.4.“仁” 4.5.《论语》 4.6.“礼乐兴,刑罚中” 4.7.“杀身成仁” 4.8.举贤才 4.9.性善论 4.10.“罪人不孥” 4.11.“暴君放伐” 4.12.“性恶论” 4.13.“隆礼而王” 4.14.明分使群 4.15.“节用裕民” 4.16.“有治人,无治法” 4.17.无讼。 4.18.民贵君轻。 5.1.墨家学派 5.2.《兼爱》 5.3.“义,利也” 5.4.《天志》 5.5.“以天为法” 5.6.“一同天下之义” 5.7.“赏当贤,罚当暴” 5.8.“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