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读后感”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其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息息相关。要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人格,可从他的童年经历中窥知一二。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黄金时期,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对人生的态度,基本上都在这一时期奠定。
但儿童自身却没有办法主动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在这一时期引导孩子,解除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在书中也着重强调,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加案例独立、自信、勇敢的品格,并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集体合作,从而让孩子顺利、正确地过度到成年。
要矫治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则必须从他的童年入手,因此,教育儿童的首要,也是核心问题,即为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格。并且,矫治儿童人格的方法必须正确,这也是阿德勒反复强调的,要在童年时期,培养和建立儿童独立、勇敢、自信、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并且培养儿童与他人、与集体的合作能力。
儿童时期的发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人格发展取向。儿童因其未成年,所以还需要成人的引导,以避免其走弯路。人的生命有限,在人类世界中,不可能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慢慢生长,放任自流。因此成年人必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但是在孩子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自己不满意或者他人也不满意的情况,也就是说,他所追寻的优越感不符合大众的利益。阿德勒说,父母或教师要将孩子追求优越感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这样就必须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追求优越感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儿童的教育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的。学校里唯成绩论,学业成绩差的同学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会觉得老师认为自己没用。实际上,唯成绩论的做法是给学生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没有将教育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社会不只需要能考高分的人,它需要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也需要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人,还需要绘画能力比较强的人。我所在的班级里,有许多艺考生,这些孩子成绩相对比较落后,一次让我非常震惊的是,有个学生找到我,希望我上课的时候不要点这些同学提问,因为他们答不上来,希望我不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我听完非常震惊,觉得很有必要和同学们讲清楚,这些艺考生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专长的人,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教育科学学院 07教11 07091042 唐光彩
从接受教育以来,我对教育的态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小学和初中的顺从,高中的抵触,大学的在反抗中自创条件适应。实习结束以后我一直很困惑和很苦恼,不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前几天翻看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刚一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说实话,我从来没对一本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虽然有些章节哲学意味比较浓,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一章节,就做些简单的摘录,及时的总结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观点。经过将近四天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颤,收获很大。下面我想从七个方面谈谈的感想。
1、教育的含义
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李顺
从传统的“名师出高徒”到目前的“高徒出名师”,都反映出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得意门生”, 而忽视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现象。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接触多,热情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大加鼓励,课堂上眼光也只是放在少数几个人身上,甚至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过程也由教师和少数学生承包了,这样长此以往,一些学业不良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成了旁观者,由压抑变成了漠视,进而和老师、和数学成了“陌路人”,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种现象。唤起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案例:学生李 ,王 ,高二年级,据说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成绩不错,进入高中后,两人数学考试成绩曾经多次不及格,学习上屡遭失败,可以说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发展到课堂上闷头睡觉或看小说,还感觉老师看不上他们,歧视他们,当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不服气顶嘴,有时课后不做作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且此种现象不断蔓延,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其它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对这两位学生的诊断是:严重丧失学习热情,对数学存在逆反心理。
对策是:慢火攻心,逐
读书分享:《孩子是可以这样教育的》读后感
“教育决定命运”,这句话太对了。好的教育条件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陶塑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在小时候就给了他最好的教育。举例:穿同样的衣服,不同环境,不同教育,把孩子放到一起,不一会孩子的表现肯定会看出有所不同,家长老师们你们同意这种看法吗?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再重来,幼儿时期的教育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我们都知道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伴随着许多人难以期盼的奇迹。当我们为一件小事与邻里争吵,当我们带孩子争抢座位,当孩子在公园没玩没了独占游乐设施,当我们在孩子面前与同事说谎,当我们面对挫折灰心丧气,当我们面对成功狂妄自大。这一切对成人也巡视生存环境与压力扭曲而成,但对孩子却把它当做一种自然界生存能力铭刻于心。看了这本书我感觉蒙氏教育是全世界最先进、最科学、最好的符合孩子生命本能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蒙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蒙氏教育是国际化素质教育,其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体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性化教育,是把握儿童敏感期、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注重品格和智慧的培养(即情商、智商的培养)、而蒙氏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快乐中自然的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社交。
我看这本书记忆最深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以日记体的方式来写的,从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开始记起,一只写到第二年的七月份全学年结束为止,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整本书都是围绕“爱”这个字来描述。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侠的行为》这两个故事。
《卖炭者与绅士》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读《教育的姿态》有感
广东高州中学 地理科组 李品连
于漪老师是名人,她的成就来自于数十年的勤奋不怠,潜心专研,这份执着令人敬佩。有一段关于她的评论,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为伴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是啊!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
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
更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的核心命题。她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因此,育人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教育的真谛》一书,是教师必读的书籍,里面的文章透着真切、富有哲理,引起我的反思。当前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被世人所认可,加强人文教育是我们转变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其中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作者遇到的几位名师,通过一些小事,表现一个老师的不俗之处。并且从这几位老师身上总结概括出名师的崇高形象,他们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
教育是艰巨的,是一项历史、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这其中有对学生进行灵魂、行为习惯的塑造;有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指导;还有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导。我们作为老师们应当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用综合的能力塑造人。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使我在处理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学生、班级的各项事务中积极探索、用人性化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进步、身心发展,经常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表现加强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很深的凝聚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密切会直接产生,连带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迁移到喜欢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