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学 生 李春葳 指导教师 王全伟 副教授 年 级 2009级 专 业 生物科学 系 别 生物科学系
学 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年5月
论 文 提 要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李春葳
摘 要: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
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
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保护农作物及收获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改善农作物的抗劣性能和促进农业增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量研制、生产农药,
科技与产品
坊
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张化霜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引言:
蓰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保护农作物及收获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改善农作物的抗劣性能和促进农业增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2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量研制、生产农药, 0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不科学用药,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环境和生态认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广泛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难以克服的弊病,如“ R 5”问题,即残留 (ede gsu)、抗性 (es ne i gst c)、再猖獗 (ec r n )。 ia go u e e c rc为此,努力寻求实现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成为了农药发展的首要任务。 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政府已经将生物农药列为“中国 2世纪议程”的优先项 1
目。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药中很重要的部分,占全世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世界现存蟹类约6000 种,大多可供食用。蟹类养殖业和捕捞业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研究蟹类生态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外蟹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我国蟹类生态学和经济蟹类的增养殖技术提供借鉴。
1 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如盐度、温度、溶氧、污染物质、病害、捕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气候以及捕捞等对蟹类的繁殖力、生长和存活都有影响。在美国Chesapeake海湾,蓝蟹从卵到成蟹总死亡率估计为99.9973%-99.9996%。可见,研究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1 非生物因子
所有种类都有其生存的温度和盐度范围,超过此范围,生存就受到影响。Minagawa研究了温度对红蛙蟹存活率、摄食与幼体发育的影响,蚤状幼体分别养在5个温度水平下(17-33℃)。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幼体存活率越低。蜕壳亦明显地依赖温度,在较低温度下,蜕壳间期呈指数延长。在整个蚤状幼体时期,生长和形态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29℃。对于I-V期的蚤状幼体,温度较高摄食量较大;对VII期蚤状幼体,25℃时摄食量最大。
河蟹胚胎发育速度明显受温度影响,如,在23-25℃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蟹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世界现存蟹类约6000 种,大多可供食用。蟹类养殖业和捕捞业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研究蟹类生态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外蟹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我国蟹类生态学和经济蟹类的增养殖技术提供借鉴。
1 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如盐度、温度、溶氧、污染物质、病害、捕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气候以及捕捞等对蟹类的繁殖力、生长和存活都有影响。在美国Chesapeake海湾,蓝蟹从卵到成蟹总死亡率估计为99.9973%-99.9996%。可见,研究生态因子对蟹类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1 非生物因子
所有种类都有其生存的温度和盐度范围,超过此范围,生存就受到影响。Minagawa研究了温度对红蛙蟹存活率、摄食与幼体发育的影响,蚤状幼体分别养在5个温度水平下(17-33℃)。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幼体存活率越低。蜕壳亦明显地依赖温度,在较低温度下,蜕壳间期呈指数延长。在整个蚤状幼体时期,生长和形态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29℃。对于I-V期的蚤状幼体,温度较高摄食量较大;对VII期蚤状幼体,25℃时摄食量最大。
河蟹胚胎发育速度明显受温度影响,如,在23-25℃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unl f n u gi c.0 0 3 (3) 15 1—15 3 J ra o h i r o A A .Si2 1,8 2:2 6 26
责任编辑
李占东
责任校对
李岩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陈军,、缪剥冬丽,有志,冰邹 (京业学命学验心江南 20)胡,珍友南农大生科实中,苏京 19 05摘要论述了微生物农药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出了目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提前题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微微生物除草剂;物生长调节剂;生态制剂植微中图分类号¥ 8文献标识码 A 42 文章编号 0 1 6 1 (0 0)3—15 1 3 5 7— 6 1 2 1 2 2 6—0Re e c o r s f M i r bi lPe tc de s ar h Pr g e s o c o a s i i s
CHEN J n e l ( x e metlC ne f i ce c, aj gAg c l rl iesy u ta E p r na etro f S in e N ni r ut a v ri,Naj g in s 1 0 5 i Le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14卷第5期
2007年9月
中国水产科学
Vol.14No.5
JournalofFisherySciencesofChina
September2007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马英1,钱鲁闽2,王永胜2,吴成业1
(11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硝化细菌在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并对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为养殖环境的[(5-879]关键词:硝化细菌;中图分类号:X17:A 文章编号:1005-8737-(2007)05-0872-08
硝化作用在N素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不需纯化培养,可以直接分析环
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一般通过生物固境样品,灵敏度高,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是从分子水平氮,以氨的形式输入氮素;经过同化、氨化、硝化、异来认识生物物种分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因而化性硝酸盐还原等生物转化作用及其相伴的迁移运更具科学性。此外,由于硝化细菌中的主要类群(如动;最终借助反硝化作用,以氮气的形式输出氮素。β-变形菌亚纲的氨氧化菌)在系统进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2卷第 1期第 1 2 00 0年3月
湖J
泊
科
学
V
o
l 12.
,
No
.
JO U R N A I O F L A K E S C IE N C E S
M
a r
.
,
19 99
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杨宇峰:,
‘
黄祥飞506 3;,
2;
(1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汕头 5 1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 )
提.
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长期生态学研究,,
:
,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动态的研究捕食生态研究温度食物等因子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
、
究此外还对浮游动物分子生物学微表层浮游动物生态学大型水利工程和能源设施建设对水生态系和浮游动物的影响及浮游动物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
、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态学
进展
分类号
8 9 5 Qp la n
.
1
浮游动物 (z o,,
t o k n )几乎存在于各种类型水体中与其它水生动物比较它们的个体较.
,
小但数量极多代谢活动强烈浮游动物既能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同时它们又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名优水产品的开口饵料因此它们在水域生态系统,
.
、
、
,
,
,
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浮游动物还可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参与水生态系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进展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控制文物被微生物侵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的进展,为更有效防治微生物危害侵蚀文物,进而长久的保存文物提供理论支持。
第2 4卷第 3期21 0 2年 8月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S ENCES OF CONS CI ERVAT1 0N AND ARCHAE0LOGY
Vol2 No. _ 4. 3 Aug, 01 2 2
文章编号:0 5 5 8 2 1 ) 3 18— 4 10—13 (0 2 0—00 0
知识介绍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进展王亚丽(东省博物馆,东广州 50 2 )广广 16 3
摘要: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控制文物被微生物侵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的进展,为更有
效防治微生物危害侵蚀文物,而长久的保存文物提供理论支持。进关键词: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K 7;Q 3 .; 8 87 9 8 1 Q 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具有代谢能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进展
有机氯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组成成分中含有有机氯元素的有机化合物。是20 世纪80年代前应用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农药品种之一, 主要用于控制农业及滋扰人们生活的虱子、蚊子、跳蚤等害虫,由于具有价格低廉,高效广谱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主要分为以苯为原料和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两大类。结构较稳定,生物体内酶难于降解,所以积存在动、植物体内的有机氯农药分子消失缓慢。由于这一特性,它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环境中的残留农药会进一步得到浓集和扩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有机氯农药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特别是这类农药脂溶性大,在体内脂肪中容易蓄积。蓄积的残留农药也能通过母乳排出,或转入卵蛋等组织,影响后代[1]。
自1962 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后,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70 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就陆续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残留毒的有机氯农药。但是有机氯农药残留组分在环境中十分稳定。如今, 在许多国家的地区的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中仍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
为了去除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残留, 人们已经尝试过的物理化学方法包括挖掘、焚烧、热解吸附法微波增强热处理法,表面活性剂洗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研究进展
第3 9卷第 2期 2 0 0 8年 4月
土
壤
通
报
Vo 1 . 3 9. No. 2 Ap t ., 2 0 0 8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研究进展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薛莉( 1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 7 3 0 0 7 0; 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 7 3 0 0 2 0 )
摘要:功能群研究最早应用于植物生态学,后应用到微生物生态学中。微生物功能群指在物质流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微生物集合体,这种分类与生物分类学原则无关,只是指它的生物学功能相同或相近,如固氮微生物功能群、溶磷微生物功能群、氨化微生物功能群及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功能群等。国内外有关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报道主要涉及到草地、农田及森林等生态系统;研究微生物功能群的方法有应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也有在新鲜土壤中接种特定底物并连续记录底物的利用情况,从而评价土壤原位具有特殊代谢功能的微生物生物量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在工业、农业、环境治理、医学及基因工程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将有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