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括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括”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括”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括”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考试答案
《旧制度与大革命》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具体选项!
1.(单选题).(4分)弗朗斯瓦·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大量引用了我国思想家(A)的理论。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荀子
2.(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认为,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刻是它(C)的时刻。 A.拒绝改革 B.完成改革 C.开始改革 D.正在改革
3.(单选题).(4分)法国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属于(B)。 A.第一等级 B.第三等级 C.第四等级 D.第二等级
4.(单选题).(4分)以下不属于《旧制度与大革命》所存在的历史局限的是(B)。 A.“重自由轻平等”的保守取向导致了思考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B.没有揭示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关系 C.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必要性 D.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历史必然性
5.(单选题).(4分)十八世纪中叶,(C)成为了法国的首要政治家。 A.科学家 B.军事家 C.文学家 D.思想家
6.(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提出,(C)是个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天然屏障,有利于实现民主。
A.知识阶层 B.地方政府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7.(单选题).(4分)法国在旧制度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篇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下)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上)
1. 根据本讲,(C)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A.16-17
B.17-18
C.18-19
D.19-20
2. 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D)。
A.马克吐温
B.雅克卢梭
C.涂尔干
D.托克维尔
3. 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B)经济力量的增长。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农阶级
D.中产阶级
4. 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A)。
A.社会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是欧洲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包括哪两大特征()。
A.民粹主义
B.封建专制
C.民主精神
D.民本思想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的著作包括()。
A.《1848年革命》
B.《论美国的民主》
C.《理想国》
D.《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2. 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兼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与改革的思考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他盛赞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诚如他所言,仔细阅读1789—1830的法国历史充满了改革的疾风暴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而后登场、吉伦特派上场没多久就被雅各宾派替换,然后热月党人坐不住了,成立了新政府,直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那之后呢,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轮番登场。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托克维尔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写作本书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早不晚”——不至于太早让人身处迷雾中看不清,不至于太晚让一些史料无所踪迹。托克维尔本人出身于贵族,家族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力图跳出阶级的狭隘和局限,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另一部大革命史”,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例如,作者试图解释: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
旧制度母体中的启蒙——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母体中的启蒙
——兼作心态史的分析
一.旧制度下人们的心态分析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这是托克维尔在他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顺着他的思路继续前行。马克思看到,法国在政治上具有典型性①。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地区,农奴制早在13世纪就已经被废除了,而在俄国,直到1861年,亚历山大一世才下定决心废除农奴制。相对来说,法国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无论怎么样衡量,在全欧洲都不会是最深重的。中、东欧随便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农奴,其遭遇更值得我们同情,无论是在波希米亚、西里西亚,还是在巴伐利亚,抑或在沙俄。山雨欲来前夕所积累的怨诽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经济权利预期的失望②,具体的分析详见后文,此处暂不赘述。而从影响的区域来看,大革命主要是发生在巴黎及其附近地区,并未深入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南部的边远省份。至少,说农民是革命的主力或者说是群众基础,都是值得商榷和再思考的。革命主要是市民发动的,这样的说法或许更能让人信服。大革命其波澜之壮阔,自然是有法国农民的推波助澜,但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沉默的大多数”,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非历史的主体③”。
既然这样,那么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托克维尔在他惜墨如金的名著里以一种
文化大革命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式估计严 重,认为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2、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 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 3、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4、文化大革命的经过: 《五一六通知》 “破四旧” 《炮打司令部— 我一张大字报》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 后果>的报告中说到:为了苏联的改革开放,必 需还原斯大林的真实面目,便公布了斯大林独裁 统治,残忍成性,乱杀无辜达几千万人,及消灭异 己.篡改历史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不顾百姓生活 在饥饿边沿上的实事.最后,苏共决定,把斯大林 从水晶棺拖出焚烧,从历史上彻底否定斯大林! 中国神坛上的毛泽东,是与斯大林有着同样的经 历,同样的性格,聪明,敏锐,奸诈,独裁,好斗,多次 的党内夺权斗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永远正确 的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的决定有何感 想呢?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可以把斯大林焚尸杨 灰,但赫鲁晓夫无法把斯大林从苏联人民心中 抹去>.很明显,毛泽东最怕的是死后被否定,被 揭露,被还原,被焚尸扬灰! 在1962年中央七千
文化大革命教案
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化大革命”发动、全国动乱局面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及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史实。 2、了解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一月风暴”的史实。 3、知道国民经济出现转机的史实。
4、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及启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高度概括、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2、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教学难点】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文化大革命教案
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化大革命”发动、全国动乱局面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以及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史实。 2、了解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一月风暴”的史实。 3、知道国民经济出现转机的史实。
4、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及启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高度概括、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2、通过讲述二月抗争,使学生认识到,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教学难点】
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教学过程】
导入新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
一、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
何新:论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晚期思想
一个伟大的人会是有罪的,因为他承担了伟大的冲突。
——黑格尔
真正的悲剧是两种合理性的事物互相碰撞,有两种合理性相互对立地出现——并非好象只有一种是合理的,另一种是不合理的,而是两方面都是合理的,它们互相冲突,一个毁灭另一个,两个结果都归于失败,而两个也互为对方说明存在的理由。
——黑格尔
何新:论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晚期思想
——谨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警言
毛泽东晚期思想的根本之点在于,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静止无矛盾只需要向前发展经济的平静社会。这个社会作为一种中性的过渡形态,它既存在着向前,向更高级社会形态进步的可能,也存在着向后复辟和倒退,倒退回半殖民地和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可能。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仍存在着极其深刻复杂的差别、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中既包涵着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内容,也包涵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对这种矛盾,如果统治阶级、执政党处理不好,则发
生动乱、暴动或革命是随时可能的。因此,历史绝不会终结!
如果共产党彻底放弃工农联盟这一政治基础,共产党就将在意识形态上彻
底失去其统治的合法性。国内外资产阶级必然会要求它不再作为共产党而存在(即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党将失去自己的政治角色和存在意义,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