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旗渠有感1500字大学生
“参观红旗渠有感1500字大学生”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参观红旗渠有感1500字大学生”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参观红旗渠有感1500字大学生”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参观红旗渠有感
参观红旗渠有感
最近,在机关党委的组织下,我随队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和青年洞,深受教育和鼓舞,“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和“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豪情一直震撼着我、感染着我。主要感受有六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办大事、创大业。上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苦战10年,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与同时期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建筑、大庆油田开发、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等事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显示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无限创造力,凸显了党的坚强领导、共产党员先进性对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共产党人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和群众同甘共苦。林县的群众说得好: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冬天,干部把房子让给民工住,自己住工棚或山洞。粮食缺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馍让给民工吃,自己吃糠菜。县委书记杨贵曾因挨饿晕倒在工地上。有一天炊事员偷偷给他煮了一碗小米饭他很生气,最后这碗小米饭被倒进锅里煮成了汤,30个人分着喝了。最困难的活、
红旗渠参观学习有感
红旗渠参观学习有感
在集团公司的安排下,我和同事们一同去了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参观学习,知道了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那里的百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不讲任何条件和代价,在县领导的带领下,用十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在山腰上人工开出一条百姓的救命之渠,它的修建,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改变现状努力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弘扬。这次学习对我感受颇深,让我知道了只要敢想敢干,没有实现不了的事情。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林县的百姓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不向高山低头,忍受百般痛苦,克服艰难险阻。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为了修建红旗渠,全县上下一条心,男女老少齐上阵,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想到这里回归工作,工作中我们同样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把群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红旗渠精神更是成功的保障,其内涵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万众一心,形成合力。林县人民群众正是靠这种团结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能动性的光辉典范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为此,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能动性的光辉典范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为此,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
红旗渠故事
篇一:红旗渠人物事迹
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挑选出38名代表人物,对其事迹作简要记述。这些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块浴血奋战的县、公社领导干部的代表,有精心设计、积极参与施工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代表,有起到带头、骨干、模范作用,为红旗渠建设历尽艰险的劳动模范代表,有献计献策、勇于革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工程进展的包括一般干部和民工在内的各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等。他们既是红旗渠建设的顶梁柱和闯将,又是红旗渠建设先进人物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吴祖太
吴祖太(1933--1960),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
1958年,吴祖太调林县水利局工作。在南谷洞水库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未婚妻多次来信要他回家完婚,都被婉言劝阻。直到1959年春节,未婚妻来南谷洞水库工地看望他,才举行了婚礼。
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
林县红旗渠
篇一:红旗渠资料
大型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河南 红旗渠
当选理由:1969年,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最为骄傲的工程之一,有人工天河之称
如果没有红旗渠的修建,林州(原林县)恐怕依旧还是豫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 在通往林州的公路上,进市区之处,有着一个偌大的指示牌——欢迎来到红旗渠的故乡。在街上,从喝的各种酒,到抽的香烟,随处可见“红旗渠”的招牌,红旗渠的名字,和林州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当地,红旗渠也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此时正8月天,天气清爽,一路上,延绵不绝的太行山脉满山翠绿。当年修建的红旗渠,也已开辟成为一个景区,门票61元,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姚村镇水河村,可以见到当地村民建设的鱼塘、果林。村民桑换荣说,在几十年前,没有红旗渠时,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水贵如油,吃水要去数里之外挑担,更别说开个池塘养鱼了。
红旗渠的修建,改变了这个小山村,也深刻的改变了林州。
林州,位于河南最北部,是安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在1994年前,它叫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河北省涉县接壤。地属山区的林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摘要:红旗渠的修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红旗渠精神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本文对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了浅要分析,以期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字:红旗渠精神、大学生、价值导向
历史上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就是它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凭借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70.6公里的“生命之渠”——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靠天等水的生活。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它的建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所蕴含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首歌里唱到:“什么力量驱使大山让路、顽石丧胆,什么精神支撑着林县人民、改地换天”,这种力量就是军民一心、肝胆相照,战胜艰苦条件、完成艰巨任务的力量,这
红旗渠的故事
篇一:读红旗渠故事感想
读红旗渠故事感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就是要在实践中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把这种精神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纵观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一切决策都是以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大工程,务必要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进行科学估量和精心设计,切忌纯主观地夸夸其谈,抑或仅仅依靠书面报告轻率作出决策。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等率领广大共产党员始终走在修渠大军的前列,为人民群众做出了表率。在最困难的任务中,在最危险的地方,党员干部奋不顾身地先冲上去。在天寒地冻的深冬,党员干部把房子让给群众住,自己宿在工棚或山洞。当粮食匮乏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馒头让给群众吃,自己吃稻糠野菜。面对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焉能不积极主动地跟着党走?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会有攻不克的难关?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始终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必须始终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下面是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3篇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下面是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