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和牡丹亭女性人物对比分析
“西厢记和牡丹亭女性人物对比分析”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西厢记和牡丹亭女性人物对比分析”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西厢记和牡丹亭女性人物对比分析”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的对比分析
12中本5班 黄金连 2012014532
写作原因:读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著作,我深深为其中人物的痴情所感动,又为他们的爱情所遭受的重重阻力而深感同情,虽然两对有情人最终都得偿所愿,结为连理,但他们相知相恋的过程都是备受煎熬的,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阻力主要是来自崔老夫人、杜宝等封建家长的干涉与约束,但两对有情人谁受到的阻力更大呢?于是就萌生了比较一番的想法。
《西厢记》与《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与喜爱,堪称中国戏剧史上两朵永开不败的长盛之花。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描写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赞颂了少女杜丽娘因情而死,后又为情复生的对爱情与自由的大胆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们冲破束缚的反抗精神。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爱情剧,讲的都是小姐与书生为爱情冲出封建伦理的束缚,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思想、个性的解放,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由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比较
——以张生与柳梦梅为例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以《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因其作者为董解元,所以通称《董西厢》)为基础,描写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主要诉述了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梦梅在人间结成夫妇。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爱情剧,讲的都是小姐与书生为爱情冲出封建伦理的束缚,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思想、个性的解放,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对人精神的束缚与压抑,因为现实的社会缺少真正的自由爱情,有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西厢记》与《牡丹亭》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譬如,张生与柳梦梅最终都得以和自己的意中人结合,但这种结合在当时看来是非法的,为了使他们的爱情合法化,为了捍卫
《西厢记》与《牡丹亭》艺术特色的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艺术特色的比较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而《牡丹亭》亦是明传奇的极品,它们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不仅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因而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西厢记》中“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1
的美好祝愿与《牡丹亭》的结尾“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单单如此,《西厢记》和《牡丹亭》不论是在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在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着重就二者在艺术特色上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异同略作阐述。
一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女主人公强烈的女性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
牡丹亭赏析
理想与梦的感性追求
——赏析:我最喜爱的中国戏曲《牡丹亭》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戏曲的话,那绝对是非《牡丹亭》莫属了。《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哪怕是现
牡丹亭赏析
理想与梦的感性追求
——赏析:我最喜爱的中国戏曲《牡丹亭》
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戏曲的话,那绝对是非《牡丹亭》莫属了。《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哪怕是现
西厢记原文
篇一:西厢记原文
西厢记原文
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 王实甫生平及评价
1.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
2.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3.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式》)
4. 人之赋才,各有所近。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尺有所短,信然。(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
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同上)
(二)《西厢记》[1]选注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一折[2]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 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
西厢记简介
篇一:《西厢记》剧情简介
《西厢记》剧情简介
《西厢记》元代杂剧,王实甫撰。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入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人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当他听说崔家要为老相国做斋超渡时,便也要求老和尚带一份斋追荐自己的父母。红娘接洽好做斋之事从方丈室走出,迎面撞见早已守候在门外的张生。张生连忙深深一揖,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又好气又好恼,回去告诉莺莺,莺莺暗暗把此事记在心上。晚上,莺莺在花园中焚香祝祷,诉述一腔悲绪。这时张生隔墙听到莺莺长叹,便高吟一绝,表达情思。莺莺和韵一首,两人的感情得到了交流
做斋的日子中,莺莺素服出现,好似玉天仙离了碧霄,“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慌乱中,莺莺与张生偷偷地眉目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