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间脑端脑”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小脑间脑端脑”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小脑间脑端脑”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13小脑间脑
二、小 脑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小脑的位置、分部;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小脑分叶、功能分区及其功能。 二、熟悉
1.小脑的外形结构。 2.小脑核的位置、组成。 三、了解
1.小脑的内部结构和纤维联系。
2.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一)小脑的位置、分部和外形结构 位置:小脑cerebellum位于颅后窝。
分部:分为中间狭窄的小脑蚓vermis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小脑半球又可分为较小的中间部和较大的外侧部。 外形结构:包括小脑沟、小脑叶片、原裂primary fissure、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 fissure、小脑前切迹、小脑后切迹、绒球、蚓垂、蚓锥体、小结和小脑扁桃体等结构。
小脑扁桃体tonsile of cerebellum:①位置: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突出部,靠近枕骨大孔;②临床意义: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二)小脑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 为小脑的浅表灰质。 2.小脑髓体 medulla
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简写为SCA,由于小脑某种原因的损伤,将使受害者的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50%的机率遗传此症并发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因此被称为企鹅家族。
一、简介
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人的小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时引发肌肉的张力低下,导致肢体打软,且对运动的距离、运动的速度及运动所需的力量估计不足,还会出现不规则的肢体震颤。
二、病因机理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
机体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束
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介的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
52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52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方法,总结52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CT检出率低,而MRI早期诊断阳性率高。结论 对疑诊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尽早做MRI检查以免漏诊而延误治疗。对于大面积小脑梗死特别是双侧的小脑梗死,要尽快请外科会诊,了解有无手术指征,以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小脑梗死;临床分析;磁共振成像
Clinical Analysis on 52 Cases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Method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52 cases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 by the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s As for ce
血管端端吻合
血管端端吻合术
[适应证] 利器切伤或经清创后,动脉缺损较小者,可直接作端端吻合 [手术步骤] 1.吻合处理 ⑴分离血管断端:动脉两端需先适当分离,并将邻近关节保持于半屈位,以减少张力。有时可以切断某些不重要的侧支,以增加主要动脉的长度。年轻伤员健全的动脉可拉长2~3cm,以弥补缺损间隙,进行直接吻合。 ⑵检查血流状况:按清创时预定的血管切除范围剪除损伤部分时,动脉近端应有活动性喷血。如喷血不旺,应考虑近段仍有阻塞,可用塑料管插入动脉内吸引冲洗。如仍不见效,则须再次切除段。如喷血旺盛,再用血管夹阻断血流。同样暂时开放远端血管夹,检查动脉逆流是否良好。远段如有血栓也须加以吸除,通畅后才可吻合。 全屏显示表格 ⑴拉出血管外膜 全屏显示表格 ⑵切除血管外膜 ⑶剥除血管外膜:用血管镊夹住血管断端外膜向外牵拉后剪去,以免在缝合时将外膜带入管腔而引起血栓形成;或用小剪刀细致剥离、剪除血管断端的外膜,慎勿损伤血管壁。一般每侧断端剥离外膜各0.5~1cm长[图1 ⑴ ⑵]。
⑶冲洗断端管腔 图1 血管吻合前处理 ⑷冲洗断端管腔:将两侧断端修剪整齐后,用0.1%肝素生理盐水(也可用0.5%普鲁卡因或3.8%枸橼酸钠液)冲洗两
治脑病药致脑病! docx
防治“百白破”的危害
一、神经系统异常反应
1.神经炎:多发生于接种后的5~7天或两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麻痹等症状,常出现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脑病:多发生于接种后的3天内,有抽搐、痉挛、惊厥、昏睡或异常嚎叫等症状,但大多可恢复,极个别患者可留有永久性的损害,如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和麻痹、精神迟钝或癫痫样发作。
3.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多发生于接种后的1~4周,平均为10天左右。表现为突然发病、四肢酸痛、手足发麻,并可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抽搐,以后出现反射改变、偏瘫、脑神经麻痹,如脊髓受损,会出现肢体瘫痪,有的可有神志昏迷等脑膜刺激症状。大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急性期过后可逐渐缓解,个别人会留有后遗症。发生神经系统异常反应的患者,一般可采用50%葡萄糖4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两次,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静脉滴注;发生脑炎的患者,可用甘露醇等进行脱水治疗,并给予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辅酶A等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和B2等。
二、皮疹 一般于接种疫苗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皮疹的形态可有多样,常见
脑电
第一.EEG
(一)脑电图(EEG)检查:是在头部按一定部位放置8-16个电极,经脑电图机将脑细胞固有的生物电活动放大并连续描记在纸上的图形。正常情况下,脑电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当脑部尤其是皮层有病变时,规律性受到破坏,波形即发生变化,对其波形进行分析,可辅助临床对及脑部疾病进行诊断。 脑波按其频率分为:δ波(1-3c/s)θ波(4-7c/s)、α波(8-13c/s)、β波(14-25c/s)γ波(25c/s以上),δ和θ波称为慢波,β和γ波称为快波。依年龄不同其基本波的频率也不同,如3岁以下小儿以δ波为主,3-6岁以θ波为主,随年龄增长,α波逐渐增多,到成年人时以α波为主,但年龄之间无明确的严格界限,如有的儿童4、5岁枕部α波已很明显。正常成年人在清醒、安静、闭眼时,脑波的基本节律是枕部α波为主,其他部位则是以α波间有少量慢波为主。判断脑波是否正常,主要是根据其年龄,对脑波的频率、波幅、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慢波的数量、部位、出现方式及有无病理波等进行分析。许多脑部病变可引起脑波的异常。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皮层部位者)可有限局性慢波;散发性脑炎,绝大部分脑电图呈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此外如脑血管病、炎症、外伤、代谢性脑病等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异
脑性瘫痪
二、脑性瘫痪的评定 (一)康复评定的目的和原则 1. 评定的目的
脑瘫的康复评定又称为评价或评估,是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评估可较好的了解患儿现存的障碍程度、功能缺陷和发展潜能,为康复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训练过程中定期的评估可掌握患儿整体情况的变化,为下一阶段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 2. 评定的原则
1) 将患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评估,不仅要对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定,还要对患儿的整体发育、智能、语言等各方面进行评定。
2) 不仅要评定患儿现存的障碍、缺陷,还要注意其能力和潜能。 3) 结合患儿所处的家庭和社区情况进行评定。 (二)康复评定的具体内容 1. 肌力的测定
脑瘫患儿的肌力检查受到肌张力、痉挛及患儿配合与否等因素影响,故一般不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常用的徒手肌力检查(MMT)的分级标准通常采用六级分级法(见表4-1)。 表4-14-1 MMT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名称 标 准 0 零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微缩
52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52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方法,总结52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CT检出率低,而MRI早期诊断阳性率高。结论 对疑诊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尽早做MRI检查以免漏诊而延误治疗。对于大面积小脑梗死特别是双侧的小脑梗死,要尽快请外科会诊,了解有无手术指征,以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小脑梗死;临床分析;磁共振成像
Clinical Analysis on 52 Cases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Method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52 cases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 by the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Results As for ce
情绪与脑
情绪与脑
神经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在20世纪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学, 包括情绪,从神秘莫测中解脱出来,为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迈进了一大步。应当说,情绪研究的进展,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生理学已被关注。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脑机制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然而脑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范围似乎更集中在认知方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心理过程更主观。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只有脑科学才能解释心理现象。应当说,没有主观的行为学的解释而只有脑的知识,心理学就将化为乌有。而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的结合,才是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完整途径。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由于脑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难点,心理学又是脑科学中的难点,所以脑的心理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取向是自然的。尤其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令人难以琢磨,理论观点的分歧也常常发生在这一点上。
(一) 普遍化情绪论(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简称GET)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近十几年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探讨,情绪的脑科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以勒杜(Led
点对点与端到端的区别
点对点与端到端的区别
点到点是物理拓扑,如光纤,就必须是点到点连接,DDN专线也是,即两头各一个机器中间不能有机器。
点到点是网络层的,你传输层只认为我的数据是从a直接到e的,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传输层好象领导,他发布命令:要干什么什么事,但真正干的不是他,真正干的是员工,也许领导认为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干好的事,在员工眼里却是难于登天,手续极其烦琐,所以传输层是发布命令的领导,他说的是命令,也就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他只看到最初的地址和最终的地址,既一个任务的两个端点,网络层就相当于员工,领导的任务我要一步一步的作完,先从a到b,在从b到 c...,所以他看到的只是整个任务的一个阶段,a到b,b到c...这就是点到点。
端到端是网络连接。网络要通信,必须建立连接,不管有多远,中间有多少机器,都必须在两头(源和目的)间建立连接,一旦连接建立起来,就说已经是端到端连接了,即端到端是逻辑链路,这条路可能经过了很复杂的物理路线,但两端主机不管,只认为是有两端的连接,而且一旦通信完成,这个连接就释放了,物理线路可能又被别的应用用来建立连接了。TCP就是用来建立这种端到端连接的一个具体协议,SPX也是。
端到端是传输层的,你比如你要将数据从A传送到E,中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