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踢腿运动
“第三节踢腿运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第三节踢腿运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第三节踢腿运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3)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3)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
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 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 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自学指导:
本节的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程序:
【知识网络】
1、速度:
2、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3、思考:
(1)为何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
(2)速度与速率有何区别、联系?
(3)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有何异同?
【典型例题】
1、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一段位移,在前1/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为1m/s,在接下来的1/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2m/s,在最后3/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3m/s,求该物体在整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对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如下几种叙述:
A、 物体在第1s内的速度是3m/s
B、 物体在第1s未的速度是3m/s
C、 物体在通过其路径上某一点的速度为3m/s
D、 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s时的速度为3m/s
以上叙述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表示瞬时速度的是 。
3、一个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
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 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 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自学指导:
本节的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程序:
【知识网络】
1、速度:
2、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3、思考:
(1)为何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
(2)速度与速率有何区别、联系?
(3)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有何异同?
【典型例题】
1、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一段位移,在前1/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为1m/s,在接下来的1/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2m/s,在最后3/5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3m/s,求该物体在整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对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如下几种叙述:
A、 物体在第1s内的速度是3m/s
B、 物体在第1s未的速度是3m/s
C、 物体在通过其路径上某一点的速度为3m/s
D、 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s时的速度为3m/s
以上叙述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表示瞬时速度的是 。
3、一个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统计指数:第三节(第三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第三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意义 1、概念:
指数体系:若干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整体。如:
总产值指数=产量指数×价格指数 总成本指数=产量指数×单位成本指数 ……
指数体系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各因素指数的乘积等于现象的总变动指数(如,前两个指数体系)
?pq?pq1010qp?pq????qp?pq10100011
二是各因素影响的绝对差额之和等于现象发生的总绝对差额,即:
?pq??pq1100?(?q1p??qp)?(?pq??pq)
00011012、作用
(1)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变化进行因素分析。
具体可以从数量上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构成因素变动对其影响的方向、程度和绝对效果。
如,通过编制总产值指数、产量指数和价格指数,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测定产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总产值变动
的影响。
(2)利用指数体系,可以由已知两个指数推算另外一个未知的指数。
例如,某产品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50%,产量提高25%,则价格上涨20%
根据“总产值指数=产量指数×价格指数”这一指数体系,推算出价格指数为:150%÷125%=120% 说明产品价格比基期平均上涨20% 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举例:
6.依据表
第三节测量密度
第三讲 有关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题
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一).基本过程
例 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16甲所示),小石的质量是 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16乙所示),测小石块的密度ρ1 = g/cm3;小丽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为ρ2 ,则ρ2 ρ1。 练习
1.刘明做测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时,在测量时,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当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右侧的位置,则接下去的操作应是 。天平平衡时,右盘里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再用量杯测出小石块的
3
体积为20cm3,则小石块的密度是 g/cm。
2.在“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小石块密度”的探究实验中: (1)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亮面上;
②将游码移至天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把待测小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码码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平衡,记下小石块的质量; ④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后,慢慢浸没到量筒里的水中(水未溢出),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值
第三节 硫酸2
《第三节 硫酸》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2、了解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3、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和SO42-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预习导引】
一、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____色________状____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_____挥发的酸,________于水,能以________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思考:如何稀释浓硫酸?为什么?
二、硫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1)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色。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如:稀硫酸与Na2O反应,化学方程式: (3)与碱反应
如:稀硫酸与Ba(O
第三节校运动会安全预案1
第三届校运动会安全预案
安庆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我校将于11月6、7日举行运动会。为保障与会师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大会安全顺利进行,提高应急能力,特制订此预案。
一、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准备工作
1、运动会前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学习本预案,每个人都要明确职责,熟悉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2、班主任向参加运动会的学生,讲明具体的安全措施及学校安全方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就运动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提出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
3、校医务室和班主任要细致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决定学生的参赛;学生亦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愿报名参加比赛项目,任何人不得强制学生参加比赛。对身体不适进行比赛的学生,不许其参加比赛。
4、场地器材组、体育教师及裁判员应在赛前认真检查好比赛器械及场地的安全,保证运动员比赛安全。设置安全责任岗,在大会进行期间加强对会场、教学楼、等重要部门的安全巡查工作,责任到人。
5、学校医务人员在运动会期间派守现场,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并提前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后勤部门做好后勤准备,保障水电供应,尤其要加强对食堂、小卖部的监督检查,确保大会召开期间师生饮水用餐安全。
(二)组织过程
1、运
第三节 密度导学案
密度计算题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记住纯水的密度ρ=1×103kg/cm3
【重点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2.密度公式的应用.3.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1 将质量为m,体积为V的铁块截成A、B两块,A的质量是B的2倍,则这两块铁的密度ρAρB大小的关系是( )
A 因mA=2mB故ρA=2ρB B 因VA=2VB,故ρA=1/2ρB
C 因mA/VA=mB/VB≠m/V,故ρA=ρB≠ρ铁
D 因mA/VA=mB/VB=m/V,故ρA=ρB=ρ铁
例2 一个体积是40 cm3的铁球,质量是158g,
(1) 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 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铁=7.9×103kg/m3)
分析与解:判断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可以从密度、质量或体积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小明用一架天平和一只空玻璃瓶来鉴别一条项链是不是纯金的,其做法是:他先称量空玻璃瓶的质量为100g,装满水后后称量总质量为500g,,再将质量为193g的项链放入空玻璃瓶中并装满水,此时称得总质量是683g。请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项链的密度并鉴别真伪。
【同步训练
第三节 对流传热
第三节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各部分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传热现象,它在化工传热过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4-3-1 对流传热分析
当流体流过壁面被加热或冷却时,会引起沿壁面法线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和流动边界层相似,靠近壁面处流体温度有显著的变化(或存在温度梯度)的区域称为温度边界层或传热边界层,如图4-10所示。
图4-10 对流传热的温度分布
对流传热发生在流体对流的过程中,所以它与流体流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第1章中已叙述过流体经过固体壁面时形成流动边界层,在边界层内存在速度梯度,即使流体达到湍流,在层流底层内流体仍作层流流动,因而可知,热量传递在此层内以导热方式进行。多数流体都是导热系数较小的不良导体,所以在层流底层具有很大的热阻,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层流底层以外,由于旋涡运动使流体质点发生相对位移,因此,热量传递除热传导外,还有热对流,使温度梯度逐渐变小。在湍流主体内,由于旋涡运动,热量传递以对流方式为主,热阻因而大为减小,温度分布趋于一致。
为了便于处理问题,假定对流传热在一厚度为δt的假想有效膜内进行,而且膜内只有热传导。可见δt既不是传热边界层的厚度,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