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战二战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一战二战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高中历史一战二战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一战二战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一战二战知识点总结浙江版
专题九(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点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 形成的背景:主要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
(1) 法德矛盾---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因普法战争而起)
(2) 英德矛盾---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加上殖民地问题
的冲突;
(3)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2. 形成过程
(1) 德奥同盟---1879年明显具有反俄性质;
(2) 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对付法俄,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3) 三国协约---1892年法俄结盟,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1904年和1907
年英法,英俄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考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1.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到波斯尼亚检阅
军事演习。本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6月28日,大公夫妇被普林西普刺杀) 2. 影响: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
继投入战争。这次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考点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高中历史一战&二战史整理(2011)
一战(1914.7.28—1918.11.11)
一战爆发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 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3.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4.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5. 客观条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6. 科技进步的成果被运用于战争领域。 7. 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1879年 德奥结盟(反俄)
1883年 德奥意结盟(意和法有矛盾 核心:德国)
1892年 法俄签订协约(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2年 英日同盟签订
1904年 英法协约签订(英德矛盾加剧)
1907年 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塞俄维亚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发生
←一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交战双方:德奥vs英法俄+意大利) 1914年8月 东普鲁士战役(迫使德国两线作战)
1914年9月 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标志着德国“速
战速决”,即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916年 西线,凡尔登战役(2月,持续10个月,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德国
一战二战复习教案(1)
两次世界大战 复习课教案
周河小学 宁琴英
【课标要求】
1.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形成的严重后果。(国际形式紧张,后果就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一战爆发。)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牺牲小国利益,谋求自身安全,祸水东引,怂恿德国进攻苏联,使得法西斯势力嚣张气焰涨,使法西斯实力增,使世界人民遭受苦难)
5.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6.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作用就是大大的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二战后的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二战后的世界
高考历史答题有什么技巧可以利用?这是每一位文科考生都想知道的“秘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知识点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二战后的世界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二战后的世界
1、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2、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3、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4、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
德军炊具、伙食演变(一战、二战、现代) - 图文
帝国的胃——德军炊具、伙食演变(一战、二战、现代)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野战口粮以及野战伙食供应从来都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而以军事见长的德军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如今,战地炊具演变说明德军后勤保障观念先进。 帝国的士兵们的战斗力首先来源于——胃。
(借ken28_chen补充) 附录:
一战时德军的基本配赋量 饼干250公克 罐头肉200公克 罐头蔬菜150公克 咖啡25公克 盐25公克
野战配赋量为 面包 750公克 肉 375公克 蔬菜 250公克 咖啡 25公克 茶 3公克 糖 20公克 盐 25公克
一战部分
图中是德军1911式牵引野战炊具
粮草是战争中最基础的后勤保障。从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到五十年前朝鲜战场上的敌我双方,从罐头的发明到炊事车的诞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形式也日新月异。说到军队的饮食保障,大家马上就能想到古代的埋锅造饭,也就是在地上挖个灶,把锅架在上面做饭。
1911式炉具
一战时期,德军士兵排队就餐,旁边还有平民在等候
所以军队驻扎过的地方灶的多少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军队的数量和规模,因此古代战争史上也就留下了很多“减灶以示弱,加灶以示强”的故事。不过现在军队吃饭的方式已经和以前大不一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之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之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答题有什么技巧可以利用?这是每一位文科考生都想知道的“秘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重大事件之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
1、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
二战知识竞赛
1、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侵略中国的图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月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将民族矛盾置于阶级矛盾之上,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确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日军的进一步入侵,1932年(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率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爆发了淞沪抗战。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4、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东北的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初期对日军作战的第一个大胜利。
5、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式发表,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会失败,也不会速胜,而是一场(持久战)。后来战争的进程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6、中、美、苏、英、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是(1945)年(9)月(2)日。
7、1940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三一文库(www.31doc.com)/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汉代,井渠唐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仅限与贵族与皇帝高超性封闭性缺乏积极性特殊性奢侈性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4、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6、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要交纳赋税。
7、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下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8、,使用,生产不计成本。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保持领先地位。
9、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10、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11、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