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 王秀霞

教 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知道并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经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分月饼:

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 )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 )块。 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发得( )块。 2.谈话激趣,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和老师一起学习更多的知识吗? 二、探索新知。 1.单位“1”的概念。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

1的含义吗? 4①学生拿出正方形、圆形等纸片两人一组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表示出分数

1并演示汇报。 4②用一根绳子怎么表示出

1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1吗?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好吗? 4③课件演示:有8个五角星你能创造一个12个三角形你能创造出分数

1吗? 4

④教师归纳单位

中班《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班)

活动目标:

1、归纳概括动物尾巴的突出特点,看着图学习朗诵儿歌。 2、对问答式的儿歌感兴趣,并能尝试仿编儿歌。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图片、作业画纸、小动物头饰和对应的尾巴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做游戏

老师发出指令,幼儿按照指令做动作。 “摸摸脸、摸摸肚子、摸摸腿、摸摸尾巴” 老师:“我们有尾巴吗?”“没有”“可我们身边很多小动物都有尾巴,今天,它们还要进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

二、《比尾巴》演示

展示:老师将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小动物的尾巴都有什么特点呢?

小猴的尾巴:长,能倒挂在树枝上——小兔的 尾巴:短,遇上大灰狼,能很快地逃走。

松鼠的尾巴:象把伞,让幼儿学一学小松鼠怎样走路。

小鸭的尾巴:扁,来回摆动,游泳时可以当游泳器。——公鸡的尾巴,弯。让幼儿学一学公鸡怎样走路。

孔雀的尾巴:象把扇,孔雀尾巴真好看,像一把大扇子。 听一听:儿歌《比尾巴》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幼儿发挥想象力,可以根据内容联系实际自由的表演,展现小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1、教师问,幼儿答。

2、幼儿分组,一组幼儿拍手问,另一组幼儿表演回答。 3、两组互换。 三、续编儿歌

除了这几种小动物,还有一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课题 作者及 工作单位

基本信息 分数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 5 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小节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临洮县

赵迎梅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 又一个关于数的运算性 质新的领域。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法、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 减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 “分 数”对学生来讲已不是陌生,但单位“1”还是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充分借助学 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 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折一折、说一说,架 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 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 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使学生在民主、 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 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 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

分数的意义_教学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分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虽然看了很多的视频、杂志和教学设计,但是看完后还是毫无思绪,原因是没有读懂教材,更没有单元备课,不明白这节课在整个单元的作用。

  磨课环节,发现自己的设计根本不适应我们的学情,先后改了四次,周三晚上才确定下来版本,时间仓促,没有设计好板书,周五上课有点慌乱,教学效果很不满意。

  本节课,我通过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渗透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会更好。

  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数是一种有大小的数,是新的数,是自然数的扩充,是介于0和1之间的数。

  教材在开头呈现了有几个人用等距离打了结的绳子测量一个箱子的边长,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剩下的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可惜的是教材最后没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段绳子的长短。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不得不说是较科书的一个缺陷。

  基于此,我在导入环节插入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渗透数学文化。但是张奠宙先生提出的问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成功之处: 1.关注不同角度,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大小不同的国旗,让学生计算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5:10/3=3/2(1.5) 15:10=3/2(1.5) 60:40=3/2(1.5) 2.4:1.6=3/2(1.5)由此发现每面国旗的比值相等。此时教师教师指出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5:10/3=15:10 60:40=15:10 60:40=15:10 并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比值让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的关键就是是否比值相等。 上面的例子是根据每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得出组成比例的式子,然后让学生从宽与长的比、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找,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2.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比例与比之间的区别。在教学中,首先复习了关于比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怎样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与今天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篇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吴玉兵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

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复数的加法运算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实数进行四则运算的规律,了解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 理解并掌握复数相等的有关概念;画图得到的结论,不能代替论证,然而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往往能起到启迪解题思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复数加法运算,复数与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复数加法运算的运算率,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

教学设想: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

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复数z=a+bi(a、b∈R)与有序实数对(a,b)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复数z=a+bi(a、b∈R),由复数相等的定义可知,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虚数单位i:(1)它的平方等于-1,即 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2. i与-1的关系: 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篇)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篇一: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一

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回忆起分数和小数的智慧,并初步感知小数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首先,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复习学案内容以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米尺子图入手,然后再以面积图为主进行直观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则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学案和三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一位小数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重点知识时,要慢下来,让学生充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 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成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

上面的使用说明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比的应用》一课,这一节课,实际上就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