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传递在化工的应用

“动量传递在化工的应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动量传递在化工的应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动量传递在化工的应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模块一动量传递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模块一 动量传递

一、单选题

1.启动离心泵前应( )。 A、关闭出口阀; 出口阀。

2.离心泵操作中,能导致泵出口压力过高的原因是( )。 A、润滑油不足;

B、密封损坏;

C、排出管路堵塞;

D、冷却水不足。

B、打开出口阀;

C、关闭入口阀; D、同时打开入口阀和

3.离心泵的轴功率N和流量Q的关系为( )。 A、Q增大,N增大; C、Q增大,N减小;

B、Q增大,N先增大后减小; D、Q增大,N先减小后增大。

4.离心泵在启动前应( )出口阀,旋涡泵启动前应( )出口阀。 A、打开,打开;

B、关闭,打开;

C、打开,关闭;

D、关闭,关闭。

5.为了防止( )现象发生,启动离心泵时必须先关闭泵的出口阀。 A、电机烧坏;

B、叶轮受损;

C、气缚;

D、气蚀。

6.叶轮的作用是( )。 A、传递动能;

B、传递位能;

C、传递静压能;

D、传递机械能。

7.喘振是( )时,所出现的一种不稳定工作状态。 A、实际流量大于性能曲线所表明的最小流量; 流量;

C、实际流量小于性能曲线所表明的最小流量; 流量。

8.离心泵最常用的调节方法是( )。 A、改变吸入管路中阀门开度;

B、改变出

化工传递过程作业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本章核心内容:介绍了气-固相催化反应的特点、固体催化剂的特征参数和均匀及不均匀吸附等温方程的要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控制步骤的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本章的重点在于讨论有关固体催化剂的反应-传质-传热耦合的宏观过程、宏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前已述及,化学反应可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两大类。均相反应动力学因无相间传质传热阻力属于本征动力学范畴,而气固两相催化反应存在相间传递阻力,使可测的主体气流温度和浓度与实际反应值不同,为了描述真实的反应速率,进行有效的气固催化反应器设计,从第五章开始,将学习和讨论气固非均相反应动力学及其反应器设计内容。本章从它的机理方程入手,详细讨论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规律。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 5-1-1 气-固相催化反应概述

所谓气固相催化反应是指在反应条件下,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反应物和产物均呈气态的一类化学反应。例如,氮气和氢气在固体铁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合成反应,二氧化硫在固体钒催化剂表面上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反应,合成气在铜基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合成甲醇的反应等等,都属于气固相催化反应。这一类型的催化反应在化工生产中所占的份额相当大,因此气固相催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大纲

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动量传递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大纲

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动量传递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化工传递过程”复习大纲

一 课程基本内容

(1)动量传递建立动量传递方程组,介绍方程组礁层流、湍流中的应用。其应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求解:流体的速度分布、应力分布及流量计算。介绍边界层概念和方程,湍流概念和方程。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传递过程的基础,务必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加以掌握。

(2)热量传递在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建立了热量传递方程组,接着在稳态、非稳态热传导和稳态层流、湍流传热领域展开讨论。主要解决在定解条件下固体、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局部热量通量和总热流率。稳态导热中要掌握一维导热例子(直角坐标和柱坐标)。在非稳态导热中注意对毕渥特数(Bi)的判别,掌握集总热容法(Bi<0.1),和无限大物体导热的高斯误差函数法,其它情况可采用图解法计算。对沿板的精确解、近似解所导出的公式会正确使用,如利用公式求解温度分布、边界层层厚及热流通量。类比解主要是用在湍流传递中,其思想是利用较易得到的摩擦阻力系数类推得出湍流传热系数和湍流传质系数或是用对流传热系数类推出对流传质系数,类比解注意对J因数类似法的掌握运用。

(3)质量传递在上述部分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与化工生产最为密切的质量传递,它是传递与分离过程间的桥梁。在这部分中建立了组元的质量传递方程,用于解决浓度分布问题,介绍了传质方式和原理,介绍了对流传质系数的定义和在层流、湍流下传质系数的求解公式。这部分内容在方程的建立,求解思路和所用的数学解法与(1)(2)部分雷同,学习时可注意借鉴上述知识。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注意全篇的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如每一部分开始都是建立各自的微分方程。三传的层流解、湍流解、类比解、图解等都可加以归纳。进行对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要点一 相对运动问题

即学即用

1.人类发射的总质量为M的航天器正离开太阳系向银河系中心飞去,设此时航天器相对太阳中心离去的速度大小为v,受到的太阳引力可忽略,航天器上的火箭发动机每次点火的工作时间都很短,每次工作喷出的气体质量都为m,相对飞船的速度大小都为u,且喷气方向与航天器运动方向相反,试求:火箭发动机工作3次后航天器获得的相对太阳系的速度. 1答案 v+(1?1?)mu

MM?mM?2m要点二 多物体系统的动量守恒

即学即用

2.如图所示,mA=1 kg,mB=4 kg,小物块mC=1 kg,ab、dc段均光滑,且dc段足够长;物体A、B上表面粗糙,最初均处于静止.小物块C静止在a点,已知ab长度L=16 m,现给小物块C一个水平向右的瞬间冲量I0=6 N·s.

(1)当C滑上A后,若刚好在A的右边缘与A具有共同的速度v1(此时还未与B相碰),求v1的大小.

(2)A、C共同运动一段时间后与B相碰,若已知碰后A被反弹回来,速度大小为0.2 m/s,C最后和B保持相对静止,求B、C最终具有的共同速度v2. 答案 (1)3 m/s (2)1.24 m/s

题型1 “人船模型”问题

【例1】如图所示,小

AspenPlus在化工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AspenPlus在化工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目 录

第1章 流股的混合与分割过程模拟 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压力变送过程模拟 分离设备模拟 传热设备模拟 塔设备模拟 反应器模拟

第一章 流股的混合与分割过程模拟

学习目的:

1、练习用Aspen Plus 进行流程仿真的基本步骤; 2、掌握物流混合模块Mixers/Splitters的用法。 内容:

课堂练习:建立以下过程的Aspen Plus 仿真模型:

已知:将100m3/hr 的低浓酒精(乙醇20%w,水80%w,400C,1 atm)与200m3/hr的高浓酒精(乙醇90%w,水10%w,300C,2atm)混合,混合后物流平均分为三股,一股直接输出,第二股与100 kg/hr 的甲醇水溶液混合后(甲醇95%w,水5%w,450C,1.5 bar)输出,第三股与80 kg/hr 的乙酸水溶液混合后(乙酸90%w,水10%w,350C,1.2 bar)输出。

求:三股输出物流的组成(摩尔分率与质量分率)和流量(摩尔流量及体积流量)分别是多少?

课后练习:建立以下过程的Aspen Plus 仿真模型(exercise-3.2):

1)将4000C,3 bar 下的10

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改卷教师:肖通虎 学号: 116050021 姓 名: 陈雅倩 得 分:

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承认。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种小型、微型电子计算机和专用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出现,使计算机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发展。人们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化工领域以达到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方便控制与管理、加快问题解决步伐、确保工程可行性等目的,这使得计算机技术与化工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 化学化工 应用

前言:化工专业是我国设置较早,分布较广的“老专业”,现已在遍布全国的近百所高校招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化工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计算机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因此,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具有计算

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自动化,仪表,化工,工业

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本文简介:摘要:工业仪表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化工工业方面尤其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仪表逐渐实现了在化工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这是化工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本文针对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了简要的探究。关键词:仪表自动化;化工工业;应用研究化工工业生产环境复杂,对生产条件

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本文内容:

摘要:工业仪表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化工工业方面尤其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仪表逐渐实现了在化工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这是化工工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本文针对仪表自动化在化工工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仪表自动化;化工工业;应用研究

化工工业生产环境复杂,对生产条件的要求极其严格,要在严苛的生产环境要求下进行生产,就必须依靠仪表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仪表是操作工人的另一双眼睛,仪表的自动化是目前化工工业生产中仪表的发展方向,实现仪表的自动化能大幅度推动化工工业的规模化、效率化。

一、化工工业仪表自动化发展现状

化工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和化学技术的前进密不可分,自19世纪开

DCS系统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5
【bwwdw.com - 博文网】

DCS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作为工业自动化的驱动力之一的DCS控制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提供窗口友好的人机界面和强大的通讯功能,是完成过程控制、过程管理的现代化设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DCS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中越发显得重要。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了DCS控制系统的发展,简单介绍了它的构成,最后结合实际阐述了当下石化行业在选择DCS控制系统时的建议。

关键字:DCS控制系统;自动化;石化行业;选型

第一章 DCS系统的简介和发展历程

1、DCS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取得实破性的发展,8位微处理器普及,使自动化仪表产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原来正处在十字路口的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很快吸收了微处理器技术,诞生了微机集散系统,全称为微处理器的总体分散型控制系统(Total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with μp),在1975年首先由美国Honeywell公司发表了TDC2000总体分散型控制系统[1],其特征是完成8个回路控制的基本控制器(BC)可以分散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