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
“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蒙古族的风俗及历史文化”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风作文之蒙古族的风俗作文
蒙古族的风俗作文
【篇一:蒙古族习俗作文】
蒙古族习俗作文(一)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
蒙古族和奶茶的文化
全城寻味
蒙古族和奶茶的文化
蒙古族是个骁勇的民族,一度曾称雄欧亚大陆,史学家研究这与其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而一碗碗热气腾腾富含营养的奶茶,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成为了永不调换的饮品。蒙古族人喝茶历史可谓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在一些民间开展的互市中,茶叶便由中原地区的人从内地传了进来。特别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生活稳定。山西、河北旅蒙商户更是把茶叶、米面、布匹等大量物资运输到蒙古腹地,换取皮毛、牛马羊畜产品。蒙古族人在熬制清茶(蒙古语哈日切,不掺奶子)的过程中,偶尔加入煮熟的牛奶,发觉茶的苦涩感消失了,牛奶的腥味也淡了,喝起来十分的绵柔,茶香、奶香浓郁,回味悠长,而且老少皆爱,百喝不厌,于是奶茶便在大草原产生并盛行起来。清代诗人赵冀曾在《檐曝杂记》中有过形象的描述“寻常度日,但持马牛乳,每清晨,男妇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宰,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由此可见蒙古族人与奶茶在生产生活中已经是紧密相连难舍难分了。
那么奶茶是如何熬制的?说起熬奶茶,不由得要说说蒙古族妇女。蒙古族妇女一生勤劳,起早贪黑,挤奶、放羊承担繁重的家务,而且贤惠大方,任劳任怨,有草原般广阔的胸怀,熬茶自然是她们的拿手绝活。首先要把盛上水的铜壶放在火撑子上,迅速把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 白食 红食 饮食文化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子”。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早期曾从事狩猎,以猎获物为食品, 如兔、鹿、野猪、黄羊、黄鼠、野马等。所食家禽以羊为多,牛次之,大宴会不刑马。《黑鞑事略》载: 其食,肉而不粒。获而得者,曰鹿、曰兔、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源之鱼。从事畜牧业后,即吃猎货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克波罗游记》曾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的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一直到夏
浅谈蒙古族服饰文化
浅谈蒙古族服饰文化
作者:康卿豪等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2期
摘 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传承和发扬名族文化具重要意义。过去人们对蒙古族服饰已经做了不少研究,特别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对罟罟冠的研究等,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整体出发还有欠缺,有待更多人的探索与发现。
关键词:服饰文化;精美;华丽;多样
在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块狭长,辽阔的土地。其形状酷似展翅的雄鹰,这就是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她是旅游,美食,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蒙古族人民策马奔腾,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一般人的心中,“蒙古族服饰”似乎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件长袍,一双靴子而已,其实不然,蒙古族服饰是非常复杂与丰富多彩的,上至首饰头冠,下至腰带皮靴,不仅各地域的服饰不同,就连不同年龄段,婚配与否及出席不同的场所,所要穿戴的服饰都大有不同。
一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却随着历史的河流逐渐走向衰退,变得支离破碎,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向没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呢?我们又该付出怎样的行动来保护这历经时间磨砺脆弱不堪的蒙古族服饰文化呢?
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多
关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蒙族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蒙族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蒙古民族在中国乃至人类的历史上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蒙古民族在13世纪完成了中国第四次大统一,并打破了中国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真正的迈向了世界历史的舞台。蒙古民族的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秘史》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这些都代表着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蒙古族大多居住在地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的草原上,地域上的跨度和封闭性,制约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并且一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方式,缺少稳定的文字记载,即便是有文字记载的,由于语言的限制,制约着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由于有诸多的历史和文化,所以蒙古族电影也同时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孕育绚丽文化非常多的民族之一,蒙古族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少数民族电影中较为重要的民族电影。电影作为一个比较直观的交流手段,因为其具有声画并茂、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克服语言文字等障碍,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使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通过电影来传播民
蒙古族的图案纹饰
大漠南北广阔的草原,从来就是我国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考古发掘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蒙古族是蒙古高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蒙古民族共同体是在13世纪形成的,但组成蒙古族的蒙古各部都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他们与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与我国历史上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与更早期的原始人类,都有着某种程度的渊源或亲缘关系,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有许多是一脉相承的。在民间美术方面可以找出明显的发展传承轨迹。
《墨子·节葬篇下》云:"尧北教乎八狄。"狄与尧并称,狄人出现于唐尧时代,居北方。狄,来源于狄历,简称北狄,曾是北方民族的统称或泛称。匈奴语"颠连"是"天"的象征,是北方民族至高无上的天神。
《史记·匈奴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中国谓之匈奴。"服虔注:"尧时荤粥,周日猃狁,秦日匈奴。"
古代东方沿海地区有个鸟王国,与古史传说中的太嗥、少嗥有关。"
蒙古族 交际礼仪
蒙古族交际礼仪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的见面礼、敬茶礼、敬酒礼文化等要点;
2.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交际礼仪。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三大礼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介绍了蒙古族的人生礼仪,今天我们学习蒙古族的交际礼仪。板书课题:交际礼仪二、学习新课
师: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交际礼仪。
1. 和睦的见面礼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好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假如你有机会来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拥着进入蒙古包。鄂尔多斯蒙古族礼仪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还是近亲,不管常客还是初来的人,均以满腔热情,真诚相待。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来客人要在院子外下马,牵马进院子。同样客人是长辈或老人时,主人要接过马缰,晚辈要像刚见面的长辈施礼请安。这都是因为蒙古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向老人行礼,男人和女人也有差别。在克什克腾旗一
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
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
百二小 朝克毕力格
蒙古族装饰纹样是蒙古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展现了蒙古民族人民情感世界、精神文化领域的视觉感知形式, 他们是基于长期历史岁月沉淀和发酵下,衍生出的传统艺术瑰宝。通从理论的高度研究、探索蒙古族装饰纹样的视觉感知形态以及造型特点, 浅析蒙古族装饰纹样的形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古族装饰纹样分析
自然形态纹样是传统蒙古装饰纹样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其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吉祥意蕴的则纹样几乎存在于在每一种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物品的装饰纹样中,种类最多,使用最广泛,尤其是皮革用品和木材质的器物,其装饰纹样都由吉祥纹样构成。在自然装饰纹样中,植物纹样比例比重最大,形态最为丰富,样式朴素大方,常见的纹样有牡丹纹样、荷花纹样等。在传统蒙古饰纹样中动物纹样的比例不是很多,此类装饰纹样多来源于家畜昆虫或具有象征性的图腾图案,其中包括牛羊纹样、昆虫纹样、鱼纹样等。文字纹样在传统蒙古装饰纹样中种类较少,大部分是吉祥文字的变体,个别纹样甚至是自然景观与吉祥文字的结合体,常见的文字纹样有图门贺万字纹及蒙古文字纹等。
二、
蒙古苏氏历史文化概述
蒙古苏氏历史文化概述
二O一一年七月十七日
1
山东省鄄城县蒙古苏氏,聚居或散居于鄄城40余村庄,其族人都知道始祖钢锸公是元朝皇室义王,对蒙古苏氏宗祠的历史文化十分尊崇。
蒙古苏氏宗祠是明朝初年建立,社会称谓“北王召”,始建者即始祖钢锸公。“北王”,泛指元朝光帝先王:“召”一字为蒙古语,即庙宇。有对联一副,相传为钢锸公亲题:“基开蒙古有元世,家传基业占濮阳”。濮阳,是指宗祠以南,苏述牌以北的濮水而言。相传“北王召”内供奉的是成吉思汗等以下的帝王神主,因此而得名。元朝帝王神主早已不见,成了钢锸公专祠庙宇,其子孙题联:“在昔实元朝君亲,于今为苏氏始祖”。他的一帧画像是立姿全身,头顶玉博山五木梁冠,身著大红右衽青缘边润秀袍,白中单下着白裳,足蹬兰云靴,腰悬珠绶玉佩,剑眉虎目,苍髯拂胸,双手捧笏,肃穆庄亚。据说此绘像是钢锸公晚年在“北王召”祭先祖的形象。因年深日久,上世纪中后期已难悬挂。故1962年请临濮集柴茂修先生临绘一幅,1966年又以新绘象保存至今。
“北王召”宗祠保存一对石狮,相传为钢锸公修祖庙时所刻,情况反映到文物管理所,1992年8月7日,所长吴道隆,会计路维民偕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毕保启先生亲临实地,拍摄鉴定为:“门前石狮子一对系明初时
布里亚特蒙古族图腾遗迹的田野调查
关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图腾遗迹的田野调查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关于开展蒙古族图腾遗迹田野调查的安排,呼伦贝尔分院组成关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图腾遗迹调研组,于2015年3月23日至4月15日展开了调研。调研组由呼伦贝尔分院院长、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副校长石双柱、[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陶立特、副会长兼秘书长金巴、党校教师宝音图等四人组成。调研组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确定的《蒙古族图腾遗迹田野调查提纲》内容,对“蒙古语对于相关‘图腾’的称谓及解说;有关图腾遗迹的神话传说(族源、祖先传说)、故事、谚语;有关图腾遗迹的民俗:饮食、服饰、猎捕、图案、符号、禁忌、祭祀、巫术、家族(姓氏)信仰、动植物崇拜等;在萨满教、佛教中的图腾表现”等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研基本情况
考虑到调研课题兼具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特殊性,整个调研过程,采取了文献资料调查、召开地方研究者、民俗专家、知情人座谈会、深入苏木嘎查牧民户个别访谈、个别人物访谈等形式和方法。2015年3月23日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召开了由两个苏木(锡尼河西、东苏木)民间知情人士座谈会,与会者为当地布里亚特蒙古族霍里十一氏族中对历史文化有兴趣和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