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介质流速
“常用介质流速”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常用介质流速”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常用介质流速”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介质安全流速
国内外有关标准关于燃油类产品安全流速的有关规定 1、API2003-1991防止静电、闪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 2.5公路槽车 C、初流速应限制在1m/s以下;
E、灌装速度应控制在7m/s和下式所得值二者较小值之下:v=0.5/d; F、装载后测量或采样前,应至少保持1min时间;
G、对于孔径小于100μm(细于100目)的过滤器或筛网,其下游至少保持30s的静电释放时间。 2.7铁路槽车 2.7.4对产生静电荷的控制
油品电导率小于50PS/m时,v<0.8/d,其余同样遵守2.5之规定 3海运作业
3.2对静电荷产生的控制
初装速度限制在1m/s以下,直至舱室内的输入口浸没在油内0.3~2m,方可加快装载速度。 4储罐
4.2产生静电荷的控制
b)在装油管浸没在油中0.6m或两倍管径之前,速度限制在1m/s以下; d)避免大量空气或其它夹带气体随液体泵入储罐。 2、NFPA77-1993关于处理防静电措施的建议 4-3储罐 4-3.2防护措施
(b)灌装管尽量接近罐底,把液体的湍流减小到最低限度。原则上应使灌入的液流呈水平,以减轻对罐底水或沉积物的冲击;
(c)在实际可能情况下,应该使从管口流入储罐的液体的线流速保持在1m/s,同时
介质安全流速
国内外有关标准关于燃油类产品安全流速的有关规定 1、API2003-1991防止静电、闪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 2.5公路槽车 C、初流速应限制在1m/s以下;
E、灌装速度应控制在7m/s和下式所得值二者较小值之下:v=0.5/d; F、装载后测量或采样前,应至少保持1min时间;
G、对于孔径小于100μm(细于100目)的过滤器或筛网,其下游至少保持30s的静电释放时间。 2.7铁路槽车 2.7.4对产生静电荷的控制
油品电导率小于50PS/m时,v<0.8/d,其余同样遵守2.5之规定 3海运作业
3.2对静电荷产生的控制
初装速度限制在1m/s以下,直至舱室内的输入口浸没在油内0.3~2m,方可加快装载速度。 4储罐
4.2产生静电荷的控制
b)在装油管浸没在油中0.6m或两倍管径之前,速度限制在1m/s以下; d)避免大量空气或其它夹带气体随液体泵入储罐。 2、NFPA77-1993关于处理防静电措施的建议 4-3储罐 4-3.2防护措施
(b)灌装管尽量接近罐底,把液体的湍流减小到最低限度。原则上应使灌入的液流呈水平,以减轻对罐底水或沉积物的冲击;
(c)在实际可能情况下,应该使从管口流入储罐的液体的线流速保持在1m/s,同时
介质损耗
一、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将平行平板电容器放在密闭容器中,极间抽成真空,然后在极板上施加直流电压U,这时极板上聚积有正、负电荷,其电荷量为Q0,然后把一块固体介质(厚度与极间距离相等)放在极间,施加同样的电压,就可以发现极板上的电荷增加到Q0+Q’。这是由电介质极化现象造成的:即在外施电场作用下,此固体介质中原来彼此中和的正、负电荷产生了位移,形成电矩,使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相应地便在极板上另外吸住了一部分电荷Q’,所以极板上电荷增多,并造成电容量的增加。平行平板电容器在真空中的电容量为:
C?二、电介质的极化类型
Q?A? Ud1、电子式极化 如图1所示,当物质原子里的电子轨道受到外电场的作用时,它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而形成极化,这就是电子极化。电子极化存在于一切气体、液体及固体介质中。其特点为:(1)形成极化所需时间极短,故εr不受频率变化影响。(2)具有弹性,当外加电场去掉后,依靠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作用中心又马上会重合在一起而整个呈现非极性,所以这种极化没有损耗。
dE
图1 电子式极化
2、离子式极化 固体无机化合物多数属于离子式结构。无外电场时,大量离子对的偶极距相互
再论泥沙起动流速
1999年12月泥沙研究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第6期
再论泥沙起动流速
窦国仁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本文是作者40年来研究泥沙起动公式的小结。文中对颗粒间的粘结力、水的下压力和阻力等有关参数进行了修改。通过瞬时作用流速,明确了三种起动状态间的关系,消除了起动切应力和起动流速间的不协调。对导得的起动切应力公式和起动流速公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验证,说明公式较好地反映了粗、细颗粒泥沙和轻质沙的起动规律,为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提供了实用公式。
关键词:泥沙;起动流速;临界切应力
中图分类号:TV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68-155X(1999)06-0001-09
1 前言
泥沙起动是泥沙运动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泥沙起动的概念,20世纪初开始了系统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作者于40年前写了/论泥沙起动流速0一文,先后发表于5水利学报6和5中国科学6外文版[1]。其后40年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泥沙起动问题,特别是对细颗粒泥沙和轻质沙的起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在此期间本文作者结合长江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黄骅港工程和长江口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
1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
加入多孔介质的燃烧器由于对流,导热和辐射三种换热方式的存在,使燃烧区域温度趋于均匀,保持较平稳的温度梯度。在燃烧稳定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容积热强度。与自由空间燃烧相比,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燃烧具有功率密度大,调节范围广,污染物排放低和结构紧凑等优点。多孔介质预混燃烧特点是燃烧设备的热效率较高,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燃气与空气预先充分混合, 在过剩空气很小的情况下也可达到完全燃烧, ②由于辐射作用, 多孔介质的高温后部对低温的前部进行加热, 从而达到对未反应的燃气混合物的预热作用, 加快了燃烧速度。因此对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和燃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已成为当前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1]。
传统的气体燃料燃烧主要是以自由火焰为特征的燃烧。这种燃烧需要较大的空间,火焰周围温度梯度大,容易产生局部高温。当温度高于1500℃时,NOx生成变得明显[2]。由于NOx的剧毒性,减少其排放也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燃烧器的换热器主要以烟气辐射和对流换热为主,换热系数小。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是一种新颖独特的燃烧方式[3]。其与自由空间燃烧的区别在于:(1)多孔介质的空隙率很大相对于自由空间有较大的固体表面积,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说课稿
fourbrow@163.com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四节,是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的延伸,同时为后面学习浮力奠定基础。整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力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深入思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设计思想
基于学生的以上特点,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由实验引入,让学生通过猜想和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结论,利用探究出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而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所以,整节课的设计可以用这幅图来概括。
教学手段上,在本节课上我以多媒体为手段,利用动态画面,
分步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展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再论泥沙起动流速
1999年12月泥沙研究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第6期
再论泥沙起动流速
窦国仁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本文是作者40年来研究泥沙起动公式的小结。文中对颗粒间的粘结力、水的下压力和阻力等有关参数进行了修改。通过瞬时作用流速,明确了三种起动状态间的关系,消除了起动切应力和起动流速间的不协调。对导得的起动切应力公式和起动流速公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验证,说明公式较好地反映了粗、细颗粒泥沙和轻质沙的起动规律,为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提供了实用公式。
关键词:泥沙;起动流速;临界切应力
中图分类号:TV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68-155X(1999)06-0001-09
1 前言
泥沙起动是泥沙运动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工程泥沙问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泥沙起动的概念,20世纪初开始了系统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作者于40年前写了/论泥沙起动流速0一文,先后发表于5水利学报6和5中国科学6外文版[1]。其后40年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泥沙起动问题,特别是对细颗粒泥沙和轻质沙的起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在此期间本文作者结合长江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黄骅港工程和长江口
电介质习题
自正自由电荷止于负自由电荷。
介电常数
真空中的介电常数 ? 0=8.85×10-12 C2/N·m2 相对介电常数 ? r = 1+ ?e , (?r ? 1) 绝对介电常数(介电常数) ? = ? 0 ? r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通过任意封闭曲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该封闭面所包围的自由电荷的代数和。
?D?dS??q
ss内四、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 两金属极板,其间充以电介质。 电容(量) 电容器带电量与其电压之比
QC?UA?UB
电容器的串联 等效电容
1111????? CC1C2C3电容器的并联 等效电容C?C1?C2?C3?? 五、电场的能量
当电容器带电后,同时也储存了能量,电容器的储能公式:
Q211We??QU?CU22C22电场能量密度 电场单位体积中的能量。
11we?DE??E2
221体积V中的能量 We????DEdV
2V解题方法与例题分析
一、电场中有导体存在时,场强与电势的计算
1、求场强的方法:①高斯定理;②场强叠加原理。
2、求电势的方法:①用电势的定义式计算;②电势叠加原理。
例1 A、B、C是三块平行金属板,面积均为200cm2,A、B相距4.0mm,A、C相距2.0mm,B、C两
多孔介质-Fluent模拟
7.19多孔介质边界条件
多孔介质模型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填充床,过滤纸,多孔板,流量分配器,还有管群,管束系统。当使用这个模型的时候,多孔介质将运用于网格区域,流场中的压降将由输入的条件有关,见Section 7.19.2.同样也可以计算热传导,基于介质和流场热量守恒的假设,见Section 7.19.3.
通过一个薄膜后的已知速度/压力降低特性可以简化为一维多孔介质模型,简称为“多孔跳跃”。多孔跳跃模型被运用于一个面区域而不是网格区域,而且也可以代替完全多孔介质模型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因为它更加稳定而且能够很好地收敛。见Section 7.22.
7.19.1 多孔介质模型的限制和假设
多孔介质模型就是在定义为多孔介质的区域结合了一个根据经验假设为主的流动阻力。本质上,多孔介质模型仅仅是在动量方程上叠加了一个动量源项。这种情况下,以下模型方面的假设和限制就可以很容易得到:
因为没有表示多孔介质区域的实际存在的体,所以fluent默认是计算基于连续性方程的虚假速度。做为一个做精确的选项,你可以适用fluent中的真是速度,见section7.19.7。
? 多孔介质对湍流流场的影响,是近似的。
? 当在移动坐标系中使用多孔介质模型的
TC流速流量控制分析 - 图文
本文档的Copyleft归wwwlkk所有,使用GPL发布,可以自由拷贝、转载,转载时请保持文档的完整性,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E-mail: wwwlkk@126.com
来源: http://passport.http://www.wodefanwen.com//?business&aid=6&un=wwwlkk#7
TC流量控制初步分析
(一)基本概念 ........................................................................................................................................... 1 (二)运行出口流控对象 ........................................................................................................................... 2 (三)流控对象的具体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