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1 【文史综合】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库 ※曲江独酌※ QQ:835106559 http://shop59697591.taobao.com/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2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三十五章 三国演义
一、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 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论述题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 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 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清)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常见名词 1.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2. 大索貌阅
隋代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隋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搜括,对户籍加强管理,防止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人查对户口,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如有不实,正党长流配远
方;并规定大功(堂兄弟)之下皆令分居。有告发者受赏。大业五年(609年)再度貌阅,规定有户口中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为输赋役。计搜得壮丁23000,人口641500。
3. 输籍定样
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1。唐宋八大家
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
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2。西昆体
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昆体功夫
⑴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⑵主要特点:
①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②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③大量用典
4。宋初“三体”诗
⑴主要派别:
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
①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②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③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先秦两汉
1、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
《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
《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之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1.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其特点为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分类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等。其后演变分为历史化、神话流为寓言、神话宗教化。《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宴飨中的诗歌,按照音乐特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所使用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三家诗:春秋时贵族社会普遍传诵《诗》,后秦皇焚书禁学,《诗经》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在汉代流传甚广,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鲁人申培公)、齐(齐人辕固生)、韩(燕人韩婴)、毛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 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
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 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
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 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 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
奥难懂。
3、 《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
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