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望海潮的写作手法和主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望海潮的写作手法和主旨”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望海潮的写作手法和主旨”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主旨及写作手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与知识要点归纳—文章主旨与写作特色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写作特色:象征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写作特色:前后的伏笔和照应 3、《蝉》一文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由一枚精美的贝壳联想到上苍为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并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所以要加倍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使它像贝壳一样美丽、精致,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到。 写作特色: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4、《紫藤萝瀑布》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

望海潮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望海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3、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法教法】

自主探究、诵读法、讲授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

望海潮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篇一:望海潮公开课教学设计(陈春丽)修订版

《望海潮》教学设计

陈春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

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 朗读课文

先自读课文,再请一位学生朗读,抓住特点点评,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

《望海潮》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望海潮》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味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为: 1、了解作者,学习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望海潮》导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必修四宋词《望海潮》导学案

【复习提问】

下列词作中,属于苏轼的作品有( )

1《忆江南》(江南好) 2《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6《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名谚说出了江浙一带的苏州和杭州自古以来就是风景优美、经济富庶、城市繁华之地。我们每个人都无比向往江南美景,也许我们现在还未能实现到江南名城去游赏流连一番的美好愿望,但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华美词作《望海潮》后,就会获得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了解作者。

2、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3、领会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

望海潮 雨霖铃 理解性默写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一、《望海潮》

东南形胜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 , 三吴都会 ,___________ 钱塘自古繁华 _____________ 。”这三句首先点出杭 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烟柳画桥 2、《望海潮》(柳永)词中的“ ____________ ”写街 风帘翠幕 巷河桥的美丽;“ 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 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天堑无涯 ________________ 。” 4、《望海潮》(柳永)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 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 市列珠玑 ,__________ 户盈罗绮 ,_________ 竞豪奢 _________ 。”

重湖叠巘清嘉 , 5、《望海潮》(柳永)词中的“____________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 _________ ,_________ 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 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

语文写作手法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现手法包括: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 托物言志设置悬念 渲染环境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

粤教版必修三《望海潮》《雨霖铃》word说课稿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

探究小说意蕴、主旨、写作意图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探究小说的意蕴、主旨、写作意图

【学习目标】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解读】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解读。《考试说明》在探究层级为“现代文阅读”设置的三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解读,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从中解读出文本的价值。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侧重于知人论世,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侧重于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导学过程】 一、题型示例

1. 探究小说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2. 依据情节,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3. 探究小说情节安排的理由。 二、典题回顾

1. (2014江苏高考) 《安娜之死》

千古乐章今回响--《望海潮》之节律美赏析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6
【bwwdw.com - 博文网】

原文: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

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诗词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词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