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浅析苏格拉底“产婆术”
夏蝉鸣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夸美纽斯有言曰:“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汲取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创了西方教育学的传统,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渊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最新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 (一)“产婆术”教学方法的步骤
“‘产婆术’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师生平等辩论以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思想的艺术。”[1]他所倡导的“产婆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刺激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概念。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反讽。苏格拉底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通过不断地补充提问,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从而承认自己的无知,进而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得出苏格拉底认为的正确的答案。
2、助产。在这一环节,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接生者,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识。
3、归纳。通过对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本质,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4、定义。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归入一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刘 彬* 李 灏**
摘 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更是其伟大创举之一。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其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要比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晚很多。本文意在探究两种教学法的渊源并进行比较。
关键词:孔子 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产婆术
1. 引 言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教育思想最为突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尤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
2. 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间的异同作以比较,以有效指导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产婆术 一、孔子与启发式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开了先河并占有重要地位。[1 ] 提到孔子的启发教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 这句话。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启”“发”的前提是达到“愤”“悱”之境。孔子认为,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即“愤”之时,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与学生指点,学生才能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甚至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授新的知识。“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学生经过思考后,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十分着急。如果学生不是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是不必告诉学生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不启”“不发”“不
复”的“不”,强调了“愤”“悱”的必要性。[3 ]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
[真理与修辞]
雅典的人们,我的控告者们是怎么影响你们的,我不知道。至于我,我自己也有点浑然自失了,他们说得可真是充满说服力。而他们说的话里,简直没有真话。他们信口雌黄,其中有一句尤其让我惊讶,就是所谓,你们必须小心被我欺骗,因为我说话很聪明。他们真不害羞,不怕会被我用事实马上驳倒,即,我无论如何不像说话聪明的——这在我看来是他们做的最可耻的事——除非是,他们把说真话叫做说话很聪明。而如果他们这么说,我会承认我是个演说者,但不是他们那种。而这些人,如我所说,说的话里,很少或根本没有真话,但你们听我说的都是真话。宙斯在上,雅典的人们,你们听到我说的并不像他们精心设计的词句那样,不是刻意修饰的辞令和名目,都是我临场口占的字句——我相信我说的是光明正大的——你们中谁也不要期待别的说话方式。当然,诸位,在我这个年纪,是不该像孩子一样到你们这里来胡扯。雅典的人们,我热切地求你们、恳请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申辩的这些话,觉得和我在市场上的钱庄柜台边或别的地方常说的是一样的(你们中很少人在那里听到过),你们不要因此而惊讶或者喧哗。因为是这样的:现在我第一次到法庭上来,已经是七十高龄的老人。我整个是这里的言辞方式的门外汉。比如,要是我在这儿真的
苏格拉底之死
走出死亡的智慧
---小议苏格拉底之死
摘要:生与死是人生哲学之大题,苏格拉底用他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的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在他坚持慷慨赴死的时候,他的智慧早已走出死亡,并且超越了死亡。
关键词:苏格拉底;死亡;自由选择
死亡是人的宿命,是人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对死常常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实质上,人们对死敬畏的背后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的眷恋和对人生的顾盼。“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在西方文明史上,说到死亡,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没有什么人能比苏格拉底之死更震撼人心的了。但是和耶稣受难不同的是,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的死亡,让哲学不再只关注冰冷的自然世界,而更关注人类世界。他用死亡惊醒世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2]
一、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 在雅典的普通法院, 七十高龄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 苏格拉底以平素一贯的从容高贵的态度为自己辩护, 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后,参加审判的五百零一位法官投票表决, 以略过半数的二百八十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反思;灵魂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包含有关于自己灵魂的内在原则,内在原则是让人了解自己并改善自己关于自己的灵魂的知识。而这些内在原则是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因此我们是在这些内在原则的指引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怎样获得这些本原性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一、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人总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现实中,人总会不断地经历着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矛盾,那麽这些事物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事物的?这些促使着我们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对于这一人生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到达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后才能明白,才不至于迷失于变化不断的混乱世界之中。
反思是一种关于普遍原则的体认,是一种基于逻辑理性,又超越逻辑理性的洞觉。因为反思自己重要的是反省人自身的本性,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反思的方法也体现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说出自
苏格拉底,柏拉图
篇一: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
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太约在..40.发左有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太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
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0岁。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白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白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
对于苏格拉底之死原因的分析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最终却死于不公正的判决。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的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那么首先,我们先弄清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吧。
首先,苏格拉底鄙视民主。他强烈地认为这个世界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来领导,而雅典议会中的成员如贩夫走卒则应守好本份。他甚至把民主的多数鄙夷地称为“数白菜”。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头牌大弟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或译哲学家国王)思想应是发轫于此。这种对民主的鄙视直接反映在他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他老人家没有咆哮公堂,但我们可以想象他在法庭上的那种不屑的神情是多么刺伤平民百姓组成的陪审团。
其次,苏格拉底是个煸动者。雅典人引以为傲的民主政体分别于公元前411年和404年两次被推翻,分别成立了四百僭主和三十僭主的独裁政体。虽然两次谋反被很快平息,但人们发现这两次反民主的暴乱的头目居然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虽然极少也不愿参与政治,也从未鼓动学生进行谋反,但这学生们犯的事让他在公诉人的穷追猛打下显得极其被动,使他成为一个“教坏青年”的教唆犯。
再次,苏格拉底可是个爱抬杠爱挖苦人的高手。辩论时他重在“破”,而不在“立”,以驳倒恶心倒对手为快事。这种臭脾气让他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