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新版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高中数学课本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必修一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3.2奇偶性
2.1指数函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2.2对数函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幂函数
3.1函数与方程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解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必修二
1.1.1锥,柱,台,球的结构特征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1.2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2.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2.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3.1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2球的表面积与体积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一到必修五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 1、集合
· 2、函数及其表示 · 3、函数的基本性质 ·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 1、指数函数 · 2、对数函数 · 3、幂函数
·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1、函数与方程
·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
· 1、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 2、直线的方程
· 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 第四章 圆与方程 · 1、圆的方程
· 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3、空间直角坐标系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必修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3
第一章 算法初步
人教版高中数学大纲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必修1
第一章 计数原理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
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
3.3 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 概率与密码
小结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
计数原理
探究与发现 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
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
探究与发现 “杨辉三角”中的一
些秘密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 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
行吗
探究与发现 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
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信息技术应用 μ,σ对正态分布
的影响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
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
步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必修2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
高中数学教材的合理运用
各种专业 毕业论文 正确的论文格式 总有一款适合你
高中数学教材的合理运用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高中数学教材也经过了修订,但在使用人教版数学教材时,笔者发现该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的几个问题仍值得反思,例如,例题、习题的解答方法的不严谨、教材中一些定义的不严谨等.为了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能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笔者对该书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分析;修正;合理运用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带给我们的是压力与挑战.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焕然一新的教科书,我们有喜悦,也有困惑和质疑.不论选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会有它的优势与瑕疵.因此,需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弄清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找对策,探索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合理的运用高中数学教材.因为合理运用高中数学教材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好的向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2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分析
2.1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学习方式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篇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新课标人教A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新课标人教A版}
第一部分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页
第二部分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页
第三部分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5-9页
第四部分 分章节讲解 10-66页
第五部分 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页
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 第一讲 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小学初中高中数学目录
初一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
高中数学教案 - “数列”教材分析
第三章“数列”教材分析
本章是数列,特别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着较为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各种产品尺寸常要分成若干等级,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比如鞋的尺码;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较大时(这种情况是多数),常按等比数列进行分级,比如汽车的载重量、包装箱的重量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列在产品尺寸标准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作了铺垫课本采取将代数、几何打通的混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数列正是在将各知识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少关于恒等变形、解方程(组)以及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数学问题都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学习这一章便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教学约需1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3.1 数列 3.2 等差数列 3.3 等差数列前n项和 3.4 等比数列 3.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小结与复习
约2课时
2011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材
2011高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材
编者:全国特级教师 (一)集合与容斥原理
集合是一种基本数学语言、一种基本数学工具。它不仅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而且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高中数学起始课的水平上,而要随着数学学习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自觉使用集合语言(术语与符号)来表示各种数学名词,主动使用集合工具来表示各种数量关系。如用集合表示空间的线面及其关系,表示平面轨迹及其关系、表示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解、表示充要条件,描述排列组合,用集合的性质进行组合计数等。 一、学习集合要抓住元素这个关键
例1.设A={X∣X=a2+b2,a、b∈Z},X1,X2∈A,求证:X1X2∈A。
分析:A中的元素是自然数,即由两个整数a、b的平方和构成的自然数,亦即从0、1、4、9、16、25??,n2,??中任取两个(相同或不相同)数加起来得到的一个和数,本题要证明的是:两个这样的数的乘积一定还可以拆成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和的形式,即(a2+b2)(c2+d2)=(M)2+(N)2,M,N∈Z
证明:设X1=a2+b2,X2=c2+d2,a、b、c、d∈Z.则X1X2=(
人教版高中数学《数列》全部教案
2016届文科人教版数学
数列
姓 名: 院 、 系: 数学学院 专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5年10月25日
第三章 数列 第一教时
教材: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
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过程:
一、从实例引入(P110)
1.堆放的钢管 4,5,6,7,8,9,10
11112.正整数的倒数 1,,,,?
23453.2精确到1,0.1,0.001?的不足近似值1,1.4,1.41,1.414,? 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a1,a2,?,an,表示法?an? 3.通项公式: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如 数列1: an?n?3 数列2:an?1 数列4:nan?(?1)n,n?N*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