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笔记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笔记”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笔记”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笔记”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第5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是非判断题
1、1927年国民党全国政权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民族工商业得到自由发展。( N )
2、“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N )
3、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Y) 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N )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Y )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N )
7、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Y )
8、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所以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N ) 9、从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 Y )
10、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阶级路线是:坚定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重点和难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上网原因和教训;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努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论述)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的主要表现)(简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
第三讲: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史春风)
辛亥革命与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主讲 史春风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 建立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十年间,革命形势 已经相当高涨了。从人民方面来说,已 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从统治者方面来 说,也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页。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一)内外交困,民变频生
(二) 清末新政 与立宪派的转 向 (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一)内外交困,民变频生
辛丑条约
“列强之相压,非一日也。然畴昔皆人自为 战,若其最近协以谋我,咄咄可畏者,尤莫如 英、法、俄日之四国,盖以协商结果而使弱国 位臵一变之征也。 语其内容,则不外互相 尊重其在中国所已得之权利,毋或相侵,而未 得之权利,则持机会均等主义,毋或垄断。质 而言之,则此四国权力所已及之地,期于无复 挠其权者,而权力所未及之地,则共逐失鹿, 凭高材捷足之先得也。天下可畏之局,盖未有 甚于此者也。 沧江:《中国外交方针私议》,《国风报》第1年第24期
辛丑条约签订
日俄战争
年份 1903财 政预算 1908 1911
岁入 岁出 10492万两 13492万两 23480万两 23700万两 29696万两 33865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
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评析
作者:李懿洋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4期
中国封建君主制度最早始于战国时期,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逐渐走向消亡,持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力均掌握在帝王和各级官员手里,自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起,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并且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巅峰。从整体上来看,君主专制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中央和地方权力之前的矛盾冲突,对当时社会新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也因而在清朝末期逐渐走向消亡,终被时代所抛弃。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含义
君主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君主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君主的命令。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时期最基本的一项政治制度,在理解其内涵时,我们可以从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中央集权的概念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其次,专制主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基础,抽象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外部世界具有较为强烈的探究意识。但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初中关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学习处于了解层面,学生对于内在原因大多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需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以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融会贯通新学知识,带领他们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希望他们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感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及社会的进步。
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新课标不止一次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强调希望通过政治史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政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文明”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政治史部分的“关键词”,而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相应的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本课处于必修一第一模块第一专题下第四点内容,从专题内容设置来看本专题是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出发,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为框架进行设计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篇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材分析
第四课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必修一是政治制度模块,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到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本单元中,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课至第4课,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本单元第4课,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来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及军机处的设立。三者是承接关系,君主专制一步步的发展,最后达到顶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电信5班 陈曦 201300121013
摘要: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这是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的巨变,促进了民族觉醒。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失败的地方??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在此,我主要论述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一面,以及它的失败所带来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辛亥革命,失败面,原因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却失败了。
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然而,这并不足以全面地解释辛亥革命的失败。
从主观方面上说,第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基础掌握: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 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直接目的:帮助皇帝。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选拔
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此出现(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认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二、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
辛亥革命的定义
辛亥革命的定义
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加剧社会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4.清政府腐败无能,加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抗税斗争和收回权益的斗争爆发 ,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 在政治方面,更定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刑罚及“预备仿行宪政”等
在经济方面,努力振兴各项实业,主要有发展垦殖业、奖励民族工商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及兴办交通、矿业、金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