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讲解教学设计
“颐和园讲解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有哪些?“颐和园讲解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颐和园讲解教学设计”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目录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篇:缪洁 颐和园 教学设计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第四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第五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补充颐和园的整体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篇一:《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4篇)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一:《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手法。在第一课时,我已带着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我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点。
接下来,我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学习不同的自然段时,我都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景物特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颐和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点,对于较难把握的特点,我就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先朗读,再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特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比喻、列数字等学生较熟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对于反衬、首尾呼应这两个学生不熟悉的方法,则采用抓住关键词“滑”和“美丽”来逐步带着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不同写作方法都是为突出景物特点而服务的。在总结时,我再次归纳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作业当中的记一次游览活动,就是让学生把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潜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构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优质课教学设计 17《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向阳中心小学 申妮娜
17《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向阳中心小学 申妮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锻炼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插图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 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4、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8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范文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一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 图文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成绩: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 号201420521212 系 别园林学院 专 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 30 日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
画家与牧童教学设计讲解
《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一……就……”、“一会……一会……”等句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朗读体会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可贵品质。
2、在理解、运用中积累语言,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
1
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加深体会。
在处理教材时,为了呈现文本的整体性,紧紧围绕画家和牧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两个问题进行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体会人物品质有困难,我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 图文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成绩: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 号201420521212 系 别园林学院 专 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 30 日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