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和叶绿体思维导图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和叶绿体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和叶绿体思维导图”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和叶绿体思维导图”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叶绿体30问
有关线粒体
(问答题)
1、线粒体的大小?(直径为0.3-1.0微米,长度为1.5-3.0微米,与细菌相当) 2、简述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各自的特点和区别?(线粒体外膜上蛋白质和脂质的比约为1:1,外膜含有大量的孔蛋白,通透性很高;线粒体内膜上蛋白质和脂质的比≥3:1,高于外膜。内膜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高度不透。)
3、线粒体外膜、内膜、膜间隙的标志酶分别是什么?(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腺苷激酶)
4、简述线粒体分裂增殖的3个阶段?(分裂早期:线粒体分裂的准备阶段,膜内陷尚未发生;分裂中期:线粒体膜呈现环形内陷并逐渐加深;分裂后期:线粒体膜被分断,线粒体一分为二)
5、线粒体的起源是?(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有氧呼吸细菌)
6、什么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功能在主要受到细胞核基因组调控的同时还受到自身基因组的调控的细胞器) (判断题)
7、在许多动、植物细胞或特定细胞周期中,线粒体的大小和形态可能随着细胞生命活动变化而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对)
8、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不断融合又分开,并沿细胞骨架(微管)运动。(对)
9、不同类型、相同类型的真核细胞生物中线粒体的数目都相差较大。(错) 10、线粒体在有些细胞中形成长的可移动的链状结构,而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 图文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1. 形态结构
外膜: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是线粒体最外面一层平滑的单位膜结构; 通透性高;50%蛋白,50%脂类;
内膜: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是位于外膜内侧的一层单位膜结构;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决定了内膜的不透性(限制所有分子和离子的自由通过);蛋白质/ 脂类:3:1; 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
膜间隙:标志酶:腺苷酸激酶
其功能是催化ATP大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ADP
嵴:内膜内折形成,增加面积;需能大的细胞线粒体嵴数多
片状(板状):高等动物细胞中,垂直于线粒体长轴 管状:原生动物和植物中
基粒(ATP合成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嵴上的规则排列的颗粒 基质: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富含可溶性蛋白质的胶状物质,具有特定的pH
和渗透压;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进行场所
含有大量蛋白质和酶,DNA,RNA,核糖体,Ca2+
2. 功能
(1) 通过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进行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的最终氧化 (2) 通过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形成跨内膜的质子梯度 (3) 通过内膜上的ATP合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 图文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1. 形态结构
外膜: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是线粒体最外面一层平滑的单位膜结构; 通透性高;50%蛋白,50%脂类;
内膜: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是位于外膜内侧的一层单位膜结构;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决定了内膜的不透性(限制所有分子和离子的自由通过);蛋白质/ 脂类:3:1; 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
膜间隙:标志酶:腺苷酸激酶
其功能是催化ATP大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ADP
嵴:内膜内折形成,增加面积;需能大的细胞线粒体嵴数多
片状(板状):高等动物细胞中,垂直于线粒体长轴 管状:原生动物和植物中
基粒(ATP合成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嵴上的规则排列的颗粒 基质: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富含可溶性蛋白质的胶状物质,具有特定的pH
和渗透压;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进行场所
含有大量蛋白质和酶,DNA,RNA,核糖体,Ca2+
2. 功能
(1) 通过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进行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的最终氧化 (2) 通过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形成跨内膜的质子梯度 (3) 通过内膜上的ATP合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 图文
《第七章 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
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1. 形态结构
外膜: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是线粒体最外面一层平滑的单位膜结构; 通透性高;50%蛋白,50%脂类;
内膜: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是位于外膜内侧的一层单位膜结构;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决定了内膜的不透性(限制所有分子和离子的自由通过);蛋白质/ 脂类:3:1; 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
膜间隙:标志酶:腺苷酸激酶
其功能是催化ATP大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ADP
嵴:内膜内折形成,增加面积;需能大的细胞线粒体嵴数多
片状(板状):高等动物细胞中,垂直于线粒体长轴 管状:原生动物和植物中
基粒(ATP合成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嵴上的规则排列的颗粒 基质: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富含可溶性蛋白质的胶状物质,具有特定的pH
和渗透压;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进行场所
含有大量蛋白质和酶,DNA,RNA,核糖体,Ca2+
2. 功能
(1) 通过基质中的三羧酸循环,进行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的最终氧化 (2) 通过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形成跨内膜的质子梯度 (3) 通过内膜上的ATP合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原生质:原生质一词原指细胞的全部活性物质,从现代概念来说它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
质膜:是细胞表面的单位膜。 细胞质: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 细胞器: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称为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部分又称为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核:真核细胞中最大的由膜包围的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四部分。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搅动后形成,双层或单层脂分子球体
外在/外周膜蛋白: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脂锚定膜蛋白:是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的一类膜蛋白。
膜骨架:质膜下起支撑作用的网络结构
血影:是指人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剩下保持原来的形态和大小的细胞膜结构。
简单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原生质:原生质一词原指细胞的全部活性物质,从现代概念来说它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
质膜:是细胞表面的单位膜。 细胞质: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 细胞器: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称为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部分又称为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核:真核细胞中最大的由膜包围的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四部分。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搅动后形成,双层或单层脂分子球体
外在/外周膜蛋白: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脂锚定膜蛋白:是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的一类膜蛋白。
膜骨架:质膜下起支撑作用的网络结构
血影:是指人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剩下保持原来的形态和大小的细胞膜结构。
简单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原生质:原生质一词原指细胞的全部活性物质,从现代概念来说它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
质膜:是细胞表面的单位膜。 细胞质: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 细胞器: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称为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部分又称为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核:真核细胞中最大的由膜包围的最重要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四部分。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搅动后形成,双层或单层脂分子球体
外在/外周膜蛋白: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
脂锚定膜蛋白:是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的一类膜蛋白。
膜骨架:质膜下起支撑作用的网络结构
血影:是指人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剩下保持原来的形态和大小的细胞膜结构。
简单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细胞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细胞生物学概念
?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三、研究的重点领域
全世界自然科学研究中论文发表最集中的三个领域分别是:
?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凋亡?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
三种疾病:癌症 心血管病 爱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 五大研究方向:细胞周期调控 细胞凋亡 细胞衰老 信号转导 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细胞的发现(discovery of cell)
1665年,胡克创造了第一架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40—140倍,并用其做了大量观察,将结果整理成书《显微图谱》(Micrographia)发表于1665年。在书中描绘了他所见到的木栓是由许多蜂巢状小室排成,并称之为细胞(Cell源于拉丁文Cella,原意为空隙、小室、小房子),是细胞学史上第一个细胞模式图。 把综合了细胞结构特点的图解称细胞模式图。 Hooke作为世界上细胞的第一个发现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2005年春季)
主讲教师:丁明孝:Tel:67047 陈建国:Tel:55786 张传茂:Tel:57173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主讲教师:丁明孝教授
第一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现状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细胞的发现;(2)细胞学说的建立;(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4)实验细胞学时期;(5)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当前细胞生物学主要发展方向是细胞分子生物学,它是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各层次上(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热点问
细胞生物学
浅谈溶酶体与疾病
摘要:溶酶体(lysosomes)是真核细胞中一种膜包围的异质的消化性细胞器,是细胞内大分子降解的主要场所。1955年由比利时学者C.R.de迪夫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其存在的完整性与动物生理病理均密切相关。溶酶体为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25~0.8微米;新形成的初级溶酶体经过与多种其他结构反复融合,形成具有多种形态的有膜小泡,内含多种水解酶,专司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具有细胞内的消化功能。 一、 前言
溶酶体于20 世纪50 年代被发现,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 发现其在动物大多数门中存在。植物的液泡也可被认为是一种溶酶体。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具有与高等动物十分相似的溶酶体,其功能是作为细胞内的消化管道。只有原核生物没有溶酶体。典型的细胞中含有约数百个溶酶体, 直径介于几百纳米至几个微米之间, 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 其数量和形态有很大差异, 即使在同一种细胞中, 其大小、形态也不尽相同( 异质性细胞器)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可分离出较高纯度的溶酶体, 通过对酸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染色, 可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目前还可以利用免疫亲和抗体或荧光染料进行原位观察。 二,形成过程
初级溶酶体是在高尔基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