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大纲
篇一: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p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有理数?零 ② 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0 ? a是正数;a<0 ? a是负数;
a≥0 ? a是正数或0 ? a是非负数; a≤ 0 ? a是负数或0 ?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 -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优化教案(广东)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探索1】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以前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探索2】
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然后总结: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优化教案(广东)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探索1】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以前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探索2】
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然后总结: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教案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
一、教学目标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
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 ∵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 ∴点A在函数图象上.
∵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 ∴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
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
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
初一数学上册(人教版)代数式
1、某公园准备修建一块长方形草坪,长为30米,宽为20米.并在草坪上修建如图所示的十字路,已知十字路宽x米,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的十字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十字路宽2米,那么草坪(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1)根据修建的十字路面积=两条路的面积和-重叠部分的面积得出;
(2)根据长方形草坪的面积-十字路的面积=草坪(阴影部分)的面积得出.
解答:解:(1)30x+20x-x2=50x-x2.
答:修建十字路的面积是(50x-x2)平方米.(2分)
(2)600-50x+x2
=600-50×2+2×2
2、“十?一”黄金周期间,某市在7天中外出旅游的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9月30日外出旅游人数记为a,用a的代数式表示10月2日外出旅游的人数;
(2)请判断七天内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是哪天?最少的是哪天?它们相差多少万人?如果最多一天有出游人数3万人,问9月30日出去旅游的人数有多少?
分析:(1)10月2日外出旅游的人数=9月30日外出旅游人数+10月1日增加的人数+10月2日增加的人数.
(2)易得最多的是10月3日,最少的是10月7日.算出的人数相减即可求得相差人数.把10月3日的人数=
2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教学目标 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设计理念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数和分数,然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后,举一些实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际生活中共有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
第三章 教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
平衡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 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和移动的结
果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
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二、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三、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强、弱电解质 (实验3-1):根据实验现象,探索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上述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
么?
(2)当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pH 值是否相等,即c(H+)是否相等?
(结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设问)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分析与讨论):(小组讨论)
1. NaCl、NaOH是由什么键构成的什么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它们以什么形式存在?
第三章教案
兴化市开发区中心校电子备课教案
3.1用字母表课 题 课 型 整合时间 示数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会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与规律,渗透符号化数学思想,培养教 学 符号感。 目 标 3、经历探索规规律并会用字母提示一些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考、交流、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进一步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重 点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以及代数式书写应注意的事项; 难 点 数量规律的探索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数量规律。 突 破 策 略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一、情境创设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符号、图标来传递某种信息,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你认识这些图标吗?动画 2、你们觉得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图标?生说明。 3、欣赏各种图标体会它们表示的意义。 4、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些儿歌陪伴着我们长大,这首儿歌大家还记得吗?(出示数青蛙)欣赏。 5、这首儿歌唱得完吗?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儿歌的内容呢? 二、新授: (一)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式子: 这几条计算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演示。 问:哪种表示方法更为简明?你还能举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二次根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1)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2、能正确合并同类二次根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3、此外,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数学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方法
难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F列3组二次根式,各有什么共同特征?
⑴ 2,3、2,一22,似2,3、2
(2) ,3,-5.3,6.3,17 .3,2「3
13
(3) .2,.8,J8,. 32,. 1……
II 2
分析:(1)、(2)两组有点像同类项,(3)式虽然和前两组不同,但如
果将它们化简之后再看的话就一样了
定义:像上面这3组二次根式一样,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二、探索活动
1、(1)说出
2、5的三个同类二次根式;(2)试举出一组同类二次根式。
2、情境创设中的3组数据可以相加吗?
3、要进行二次根式加减运算,它们具备什么特征才能进行合并?
4、怎样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把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作为结果的系数,
根号及根号内部都不变
5、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
(1) 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二次根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1)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2、能正确合并同类二次根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3、此外,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数学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方法
难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F列3组二次根式,各有什么共同特征?
⑴ 2,3、2,一22,似2,3、2
(2) ,3,-5.3,6.3,17 .3,2「3
13
(3) .2,.8,J8,. 32,. 1……
II 2
分析:(1)、(2)两组有点像同类项,(3)式虽然和前两组不同,但如
果将它们化简之后再看的话就一样了
定义:像上面这3组二次根式一样,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二、探索活动
1、(1)说出
2、5的三个同类二次根式;(2)试举出一组同类二次根式。
2、情境创设中的3组数据可以相加吗?
3、要进行二次根式加减运算,它们具备什么特征才能进行合并?
4、怎样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把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作为结果的系数,
根号及根号内部都不变
5、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
(1) 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