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重点设计的意义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的意义”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数学教学重点设计的意义”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重点设计的意义”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出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一年级刚刚入学的那会儿,而如今,一转眼我们已经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了,希望你们能好好珍惜和利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加强学习,为进入初中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的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国旗中的数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年雨山区新课程经验交流课
课题:«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第十册)
执教: 山南小学 王霞
2007年1月19日
2007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分数意义的探求,使学生在合作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在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单位“1”。
[教学准备]:1号学具袋: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2张长方形纸、2条线段图、2张苹果图(4个)
2号学具袋:3条鱼、6个可乐瓶、9朵花、15个正方体(各2张) 3号学具袋:12朵花(8张)
4号学具袋:练习纸
学生准备:水彩笔
学习形式:分组合作(8组×8人)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说一字头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成语,真了不起。我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做到一心一意,发挥你的一技之长,争取一鸣惊人,对我的问题可以一呼百应,对所学的知识一清二楚,能做到吗?一齐努力。 宣布上课
一:认识1/4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板书1/4)这是什么数?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10册第4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黪翰霆鹦!.移学~设计
o
O
◇永德县永康中心完小
熊世芹
设计理念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10册第4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题打好基础。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课中我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力求做到以下两点:①设置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小组活动一:实际操作,理解内容)
师:以“米”为单位,我们用米尺共同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和宽,把测量结果记在草稿纸上。
(师生共同测量)
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把一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苏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 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 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相对与具体关系; ·初步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及意义,分数单位的认识; ·通过自主学习,领悟一定的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整体(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正确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难点:理解一个整体(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五、课堂准备:橡皮泥(至少4块)、五包茶叶(盒子)、小三角形5个(老师学生,不一定都用)、12根小棒(学生),8只铅笔(文
具盒),准备三张画1/5的有椭圆圈和份数的纸(学生),米尺,电脑、物投。 六、教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分数的教学在小学教材中,是分年级,分学段进行的,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掌握好这部分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学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己有的表象认识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形式,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数单位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 【设计思想】
·基本理念:主题引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自己编的哦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东阿实验高中地理组 杨建
电话:13475709733 邮箱:49497455@
【课标解读】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但有一些地理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
. kszl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
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
. kszl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
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金海艳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金海艳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对大量材料的感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布鲁纳强调,认知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是主动地学习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人的动机、思维和经验在期间起重要作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以及大量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之后,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课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 王秀霞
教 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知道并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经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分月饼:
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 )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 )块。 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发得( )块。 2.谈话激趣,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和老师一起学习更多的知识吗? 二、探索新知。 1.单位“1”的概念。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
1的含义吗? 4①学生拿出正方形、圆形等纸片两人一组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表示出分数
1并演示汇报。 4②用一根绳子怎么表示出
1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1吗?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好吗? 4③课件演示:有8个五角星你能创造一个12个三角形你能创造出分数
1吗? 4
④教师归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