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
“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2010年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进展回顾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年 第27卷 第6期
567
专论
2010年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进展回顾
段维佳,贾继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北京 100050)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回顾2010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重叠综合征在诊断、治疗及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胆管炎,硬化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炎,自身免疫性;重叠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11)06-0567-03
DUAN Wei-Jia, JIA Ji-dong. (Liver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studies that improve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urveillance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rimar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精品文档 -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治疗
DOI:10.14163/jki.11-5547/r.2015.12.123
自身免疫性肝病, 指的是肝胆系统发生的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由自身的免疫反应介导发生 [1]。本院在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治疗, 联合应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熊去氧胆酸,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诊断标准。男15例, 女53例, 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66.8±10.3)岁。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口服熊去氧胆酸软胶囊(0.1 g/粒), 1~ 2粒/次, 2~3次/d, 持续用药3个月后, 将服药剂量调整为250 mg/次, 2次/d;研究组同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针, 静脉滴注给药, 剂量为1.8 g/d, 持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同时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炎做哪些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转氨酶活性
常显著上升,ALT常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ALT高于AST。血清胆红素水平中度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表现是突出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2.免疫血清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征。
(1)抗核抗体(ANA)80%的患者体内有此抗体,其滴度和血清7一球蛋白水平相一致。
(2)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为针对一种可溶性肝抗原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主要存在于年轻女性病例中,这类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3)抗肝一肾微粒体抗体(LKM),是Ⅱ型AIH的主要特征。细胞色素P450ⅡD6是LKMl靶抗原,主要存在于年轻或幼小女性患者体内,多呈高滴度阳性,该类患者症状严重,对皮质类固醇反应较好。 (4)线粒体抗体(AMA)30%的病例阳性。
(5)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LC-1):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另外一个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大于30%,在Ⅱ型AIH血清中可与LKM-1同时存在,也可单独作为诊断指标存在。该抗体的滴度与Ⅱ型AIH的疾病活动具有相关性,为AIH的疾病活动标志及预后指标. (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习班资料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lzm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习班资料
肝脏疾病的分类 病毒性肝病 化学损伤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 遗传代谢性肝病 血管性肝病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习班资料
自身免疫性肝病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LD)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肝细胞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胆管上皮细胞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胆管上皮细胞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IC) 胆管上皮细胞 重叠综合征 (Overlap Syndromes)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习班资料
自身免疫性肝病(ALD)发病机理 宿主易感性 免疫耐受的打破 诱发因素 靶细胞的损害和疾病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习班资料
宿主易感性 AIH,PBC– 女性多见, – 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PSC– 男性多见 – 溃疡性结肠炎(60%) – 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HLA相关的自身抗体– DR3:抗肌动蛋白抗体 – DR4:抗平滑肌抗体,抗dsDNA
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 感染学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炎做哪些检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转氨酶活性
常显著上升,ALT常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ALT高于AST。血清胆红素水平中度升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表现是突出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2.免疫血清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为本病的特征。
(1)抗核抗体(ANA)80%的患者体内有此抗体,其滴度和血清7一球蛋白水平相一致。
(2)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为针对一种可溶性肝抗原的非器官特异性抗体,主要存在于年轻女性病例中,这类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3)抗肝一肾微粒体抗体(LKM),是Ⅱ型AIH的主要特征。细胞色素P450ⅡD6是LKMl靶抗原,主要存在于年轻或幼小女性患者体内,多呈高滴度阳性,该类患者症状严重,对皮质类固醇反应较好。 (4)线粒体抗体(AMA)30%的病例阳性。
(5)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LC-1):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另外一个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大于30%,在Ⅱ型AIH血清中可与LKM-1同时存在,也可单独作为诊断指标存在。该抗体的滴度与Ⅱ型AIH的疾病活动具有相关性,为AIH的疾病活动标志及预后指标.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专科班)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免疫性溶血 免疫性溶血是指由于免疫反应而使红细 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的过程。 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的过程。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 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 速 , 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 , 所发生 的一种贫血。 的一种贫血。
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产生了抗自 身红细胞的抗体, 身红细胞的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加速造 成的溶血性贫血, 成的溶血性贫血,在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中多见。 中多见。
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三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三类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1、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WAIHA)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WAIHA) 原发性的 继发性的 (自发性) 自发性) (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 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 癌症或药物处理有关) 癌症或药物处理有关)
2、 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原发性的 继发性的 (自发的) 自发的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治疗与展望
1102009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治疗与展望
刘红虹 福军亮 罗生强 张政 付宝云 刘振文 张佳斌 王福生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为170/100万,病情可从急性肝炎逐渐向慢性肝炎、肝硬化演变。AIH的病因不明,与环境、遗传两方面的因素相关。大部分AIH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但相当一部分AIH患者以急性肝炎起病,一部分无症状或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常常被误诊、漏诊,丧失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差,终末期AIH患者需行肝移植治疗,但肝移植后1年复发率达7%-10%,5年再发率达65%-70%,故应该探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及生物治疗新方法。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累及肝实质的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呈世界范围内发病,发病率为170/100万,可见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女性易患(男:女比例为1:3.6),病情可从急性肝炎逐渐向慢性肝炎、肝硬化演变,罕见肝癌发生。AIH的病因不明,与环境、遗传两方面的因素相关,在遗传因素中占主要地位的是HLA基因变异(DR3和DR4),免疫耐受缺陷和免疫平衡紊乱。典型临床表现为高r-
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取得新突破
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取得新突破
6月3日,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25.43)在线发表了钱友存研究组和沈南研究组共同研究成果:miR-23b抑制IL-17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
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在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为3.6/1000;系统性红斑狼疮为1/1000左右。此类疾病不论是器官特异性的,还是系统性的,都表现出炎症性病理与组织器官损伤特征,目前缺乏非常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特异性的干预治疗手段来早期阻断靶器官损伤进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炎症因子在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病理情况下受累鞄器官对其作用产生效应及相应的调控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是目前该领域硏究的核心问题。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被认为在多种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IL-17发挥作用的调控机制还不清楚。健康所钱友存研究组近年来在阐明IL-17发挥功能的分子调控机制等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沈南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过去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和自身免疫性肾炎相关性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和自身免疫性肾炎相关性的研究 1.1自身免疫性肾炎简介
现研究认为,肾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免疫系统的损害,绝大多数的肾炎都归因于自身免疫性肾炎。自身免疫性肾炎的诊断依赖于肾穿刺活检,其病理形态的分类在帮助判断病因方面只能起到相对小的作用,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相似的病理形态表现可能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只有某种特定的病理形态往往能提示特定的病因。但病理分型对于用药指导有很大的帮助。自身免疫性肾炎的分类复杂,因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而且同一分类方法下的各分类之间是相互包含交叉的,没有一清二楚的分界[1]。自身免疫性肾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调查显示,在美国和澳大利亚16%的成人表现出蛋白尿、血尿、低肾小球率过滤等肾炎症状[2, 3],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儿童都患有微小病变性肾炎,提示患病率很高,中国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根据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肾活检统计结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是中国肾病最重要的病因。按照病理类型分析,IgA肾病占原发性肾病的45.26%,其次为非IgA间质增生性肾炎和膜性肾病[4]。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肾炎分子机制逐层深入的认识和肾穿刺活检的普遍开展,使自身性免疫性肾炎的早期诊治和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2010年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CD–10:D69.402)。
患者年龄在1个月至16岁之间且为免疫性(原发性)。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国际工作组关于成人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名词学、定义和诊疗原则》(Blood,2009,113(11):2386–239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多次检查血常规(包括血涂片),除血小板计数减少外,无其他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3.除出血表现外,常无淋巴结肿大,约10%的患儿有轻度脾肿大。
4.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骨穿等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