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PPT
“《社会分工论》PPT”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社会分工论》PPT”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社会分工论》PPT”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131315050023 蔡云晨
涂尔干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被誉为西方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世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分工论》创作于19世纪末期,那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种社会问题。涂尔干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该书是他的一篇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本文主要在阅读梳理这本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社会分工论》*的主要观点梳理 (一)社会分工的作用
社会团结与整合问题是涂尔干的学术理论旨趣所在,也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对象。涂尔干所说的“社会团结”,可以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与互动,比如说友谊、爱情、亲情等固定关系,但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指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涂尔干通过主观与客观的分析,指出分工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他也一直强调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及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行政管理 丁鑫 20130031
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另外,提到社会分工,必然要说到“三次社会大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三次社会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
作者:黄华顺 秦小方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9期
摘 要: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之间关系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并通过教育复制着已有的阶级结构;教育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提供了渠道。尽管现代社会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稳定,但对于处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教育仍然是改变自身命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教育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教育公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85-02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普及程度日益加大,受教育人数日益增加,教育是否有利于向上流动也成为热门话题。在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日益重要。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调节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成长。从当前教育普及的程度来看,研究新型的社会分层至关重要。影响社会流
宗教与社会分层
宗教与社会分层
——以印度的宗教为例
社会学系 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施莱尔马赫说,宗教过去是,它也必然地必须是社会性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宗教与社会分层社会等级的一些内容。由于书籍浩如烟海,铺坦开来讨论将会大而无当所以我选择了印度的宗教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对象。印度不但是世界三大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拥有繁多的宗教流派,各个宗都都具有特殊性并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和印度古代繁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再结合对于宗教与社会研究的书目某些理论分析一下。
主题:本文所选取的是佛教,婆罗门教(《圣教论》)、印度教、锡克教两个大教以及还有古印度研究意义颇大的《摩奴法论》(相当于宗教性的法律)(会在总结中提到)
1)佛教: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从生有如来藏”,也就是人人皆有成佛的内在条件。在教义上,佛孝是在社会分层上平等对待众生,这可能与佛陀的出生有关。佛教认为人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善就可成佛而不是需要有高贵的身世。佛教有四个方面的善其中一个是平等与泣爱万物。佛教强调“等一物我”即一切生命的平等。宇宙一切的存在之间没有差别。信仰佛教的人无论是恶棍、妓女还是乞丐都可以,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都具有佛性
宗教与社会分层
宗教与社会分层
——以印度的宗教为例
社会学系 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施莱尔马赫说,宗教过去是,它也必然地必须是社会性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宗教与社会分层社会等级的一些内容。由于书籍浩如烟海,铺坦开来讨论将会大而无当所以我选择了印度的宗教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对象。印度不但是世界三大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拥有繁多的宗教流派,各个宗都都具有特殊性并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和印度古代繁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再结合对于宗教与社会研究的书目某些理论分析一下。
主题:本文所选取的是佛教,婆罗门教(《圣教论》)、印度教、锡克教两个大教以及还有古印度研究意义颇大的《摩奴法论》(相当于宗教性的法律)(会在总结中提到)
1)佛教: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从生有如来藏”,也就是人人皆有成佛的内在条件。在教义上,佛孝是在社会分层上平等对待众生,这可能与佛陀的出生有关。佛教认为人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善就可成佛而不是需要有高贵的身世。佛教有四个方面的善其中一个是平等与泣爱万物。佛教强调“等一物我”即一切生命的平等。宇宙一切的存在之间没有差别。信仰佛教的人无论是恶棍、妓女还是乞丐都可以,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都具有佛性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 社会不平等
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勒) 2.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 卢梭 《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了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最早阐发者”,《国富论》最先创立“分工”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科学探讨
3. 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4. 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
(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①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②泛
浅谈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谈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内容提要:本文从社会分层概述谈起,介绍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然后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分层的转变过程,分别以不同的学者标准和国际通用的各项指标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得出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正在经历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分层 转变 金字塔型 橄榄型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有社会存在,就有社会阶层存在。一般来说,社会分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每一层次内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同的地位或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
(2)分层要求各层次之间应具有高低有序的关系,体现出社会的纵向结构关系。1
社会分层的实质,使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既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等,在社会分层理论中,一般认为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从两个市郊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们熟悉的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前者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依据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例如毛泽东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 社会不平等
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勒) 2.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 卢梭 《论人类不
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证了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之上的。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最早阐发者”,《国富论》最先创立“分工”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科学探讨
3. 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4. 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
(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①是指阶级内部的层
读国富论之论分工有感
读《国富论》之论分工有感
亚当·斯密在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也发表了改变经济学走向的有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著作诞生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初步进展,新兴资本家急需要从古典经济学走出来去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托,《国富论》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引导经济开始走向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开创了自由经济的先河。
在《国富论》这本书出版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诞生,本书一共分为十一章,分别为:论分工、论分工的原由、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土地地租论。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导致分工的产生,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中间四章讨论的是货币和商品价格这两方面的问题,亚当·斯密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并就此对等价交换和商品价格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 第一对范畴:
① 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