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二聚体是怎么形成的
“引物二聚体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引物二聚体是怎么形成的”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引物二聚体是怎么形成的”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引物二聚体的形成
什么是引物二聚体?怎样消除引物二聚体?
是引物的3'端间相互错配扩增形成的。引物二聚体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电泳时看不到引物二聚体带也不代表没有二聚体出现,只是含量低我们 的肉眼看不到而已。提高PCR严谨性(包括提高退火温度,降低引物浓度等)可大大降低二聚体的浓度。
减少PCR产物中引物二聚体的方法:
1从引物自身 着手,重新设计引物,这是最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2.可能模板有问题;模板浓度过小,适当加大模板量;
3.Taq酶,引物,Mg2+浓度可能过高,可 降低它们的浓度; 4.取你所要加的上下游引物混合后,在100摄氏度下的沸水中煮5分钟,然后迅速拿出至于冰块之上瞬时冷却,这时再加入反应体系当中,引 物二聚体就会消失的;理由:引物可能会发生发夹结构,自身环化等结构,在100摄氏度下的沸水中煮5分钟可使引物变为单链,以减少二聚体。不过有人认为在 PCR仪上95度变性5min也同样达到目的,而且成功试过通过延长退火时间也可以消除引物二聚体。
5.所配MIX中加5%的甘油或者5%的DMSO,可 以增强特异性;
6.PCR反应体系的配制在冰上进行,最后加TAq酶,PCR结束后,产物勿放置在室温下过长时间,有人认为室温下有些TAQ
两种定量检测D-二聚体方法的探讨
两种定量检测D-二聚体方法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定量方法检测同一标本D-聚体之间的结果比较。方法分别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和全自动血凝仪上使用的免疫比浊法检测180例门诊及住院病人标本。结果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阳性率高于胶体金免疫渗透法。结论 D-二聚体的多种检测方法中,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和全自动血凝仪上使用的免疫比浊法都拥有能定量检测、快速、简单、敏感性高等优点,但全自动血凝仪上使用的免疫比浊法相对于胶体金免疫渗透法,易在大多数医院推广使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D-二聚体定量检测胶体金免疫渗透法免疫比浊法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138-02
随着心脑血管及其他器官血栓性疾病对人们生命威胁的日益加重,医学界对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血浆内D-二聚体浓度能够反映体内继发纤溶水平。当体内发生血栓,如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纤溶酶被激活,大量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并释放
乌木是怎么形成的?
篇一:乌木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乌木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乌木并不单指一种树木,而是久埋于地下未腐朽的多种木材的集合名称。其中金地楠木形成的乌木价值非常高,深受人们的推崇。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 可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本质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我国民间还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有些用乌木做棺材,当然看重的也是乌木的防腐和净化效果,因此,如果做摆件的话,乌木材料是最适合的。而乌木多见制餐筷、黑盒之类的小件,很少制做家具,乌木筷在木质筷中身价最高,质坚体重,不弯曲不变形,制筷高雅,色泽黑亮,光润细腻,手感极好。
乌木制成的家具,可给人以纯黑色沉稳和刚柔相济的光亮感觉,其木质击锌锋有声。乌木木质很重,能沉了水,木质坚实细腻而有油脂。其树皮黄白色,边材灰褐赂带黄,中材、心材紫黑色、紫红褐色或矿物质色,有的中材纯黑色或不规则赂带绿。乌木木质纹理有组织结构交错,斑纹匀称的特点,而且肌理细腻,硬而耐磨,木质防蛀防腐、经过加工的木料有柔和的泊光丰满色泽。
由此可见,乌木的价值非常大,当然也有很多
D-二聚体(D-Dimer)测定作业指导书
D-二聚体(D-Dimer)测定
1 测定方法
颗粒增强的免疫比浊法。 2 测定原理
标本中的D-二聚体(D-Dimer)与试剂中包被有抗D-二聚体抗体的胶乳颗粒相遇,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溶液的浊度发生改变。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待反应完成后测定其浊度,从而使D-二聚体得以测定。 3 标本
枸橼酸盐抗凝血浆, 处理方法见标本处理程序。
稳定性:20 - 25℃ 8小时 4 - 8℃ 4天
-20℃ 6个月
其他:冰冻标本要在37℃温箱中完全溶解,再在室温重稳定15分钟后才能使用。
标本不需要稀释。
混匀标本要避免形成泡沫,标本要在2500g至少离心15分钟。
4 试剂 4.1 试剂
来源:ROCHE配套试剂(详见试剂说明书)。
贮存条件及稳定性:未打开试剂盒:2-8℃储存至效期末
R1:打开后机上稳定28天 R2:打开后机上稳定28天
准备:R1:直接使用。
R2直接使用,但是第一次使用和上机后每周要混匀一次。
其他:将R1和R2试剂放入37℃温箱中温育,并且在室温重稳定30分钟,然后
天坑是怎么形成的?
篇一:揭秘西伯利亚天坑形成之谜 内部曝光底部如地狱
揭秘西伯利亚天坑形成之谜 内部曝光底部如地狱 在西伯利亚北部,亚马尔(Yamal)半岛上发现的神秘巨洞被誉为西伯利亚“末日天坑”。近日,西伯利亚时报刊登了由俄罗斯北极探险队深入已经冻结的“天坑”内部,拍摄到的一组惊人的图片。这群科学家们潜入巨洞内部进行数据搜集,只为解开巨洞来源之谜。
1)西伯利亚天坑
新的照片中展现了,科学家们第一次借助攀登设备到达了巨洞的底部,底部的湖已经结冰,它至少有10.5米深。
此次探险任务的队长弗拉基米尔(Vladimir),同样也是俄罗斯北极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表示:“我们成功地进入了巨洞,一切都很顺利。我们用了攀登设备,地表冬天结冰变得非常坚硬,让我们行动起来比在夏天更加容易。”
探险队采集了所有计划搜集到的样本,并做了相应的测量。现在,科学家们需要时间来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只有在那之后他们才可以做出结论。
2)西伯利亚天坑
“天坑”的底部是一片已经冻结了的湖泊,队长弗拉基米尔说“这片‘小湖泊’至少有10.5米深,也可能更深,确切的信息还要等科学家们做出。
3)西伯利亚天坑
这是近期在西伯利亚北部发现的三个“天坑”中最大的一个,该次探险任务是由俄罗斯北极研究中心发起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
22 3第9第期 0年月 1 7 1卷
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及 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丁彦博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南阳
4 30 70 0
【要】摘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应蛋白及 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 C反法对本院 2 1~ 0 1年收治的 6 0021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察组 ) 6观和 0例健康志愿者 (照组 )对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及 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
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及 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 P<00 ) .5: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 ( B组 )者血
堰塞湖是怎么形成的?
篇一:堰塞湖
堰塞湖
朱诗鳌
1. 引子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形成了许多堰塞湖。堰塞湖的险情, 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现在对于堰塞湖, 可谓家喻户晓。
“堰塞湖”一词是一个属于地质学与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因而此前不为一般人熟知, 《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不过笔者还是有幸在自己的书橱中找到了两本收有该词的辞书, 一本是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 另一本是1974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这两部辞书都将“堰塞湖”堂而皇之地收为词条。可见, 堰塞湖一词早已有之, 并不生辟, 亦非生造。实际上, 堰塞湖从古老的年代开始就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更有意思的是, 有些堰塞湖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却有眼不识泰山。如重庆的小南海就是因地震时产生的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 只是我们过去没在意或没有意称它是堰塞湖罢了。
2. 什么是堰塞湖
堰塞湖(barrier lake;dammed lake;checked up lake)是河道、凹地因种种原因堵塞后贮水所形成的湖泊。堵塞体称堰塞体。堰塞体实际上是一座天然水坝, 堰塞湖实际上是一座水库。堰塞湖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地震堰塞湖——由地震活动产生的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相应的堰
胎儿肺动脉瓣狭窄是怎么形成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胎儿肺动脉瓣狭窄是怎么形成的
导语:在胎儿发育和成长时期,孕妇需要对他们的发育和健康状况随
时观察和掌握好,因此定期产检至关重要,当医生们观察到胎儿肺动脉瓣狭窄时,更要
在胎儿发育和成长时期,孕妇需要对他们的发育和健康状况随时观察和掌握好,因此定期产检至关重要,当医生们观察到胎儿肺动脉瓣狭窄时,更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搞清楚具体的状况,并明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加强防范,必要的时候也要尽快医治。
单纯肺动脉口狭窄是指肺动脉瓣或漏斗部狭窄而室间隔完整的先天性畸形。症状轻重与肺动脉口狭窄程度有关。轻度狭窄多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常因体检发现有心杂音而进一步检查获得确诊。中度狭窄可有心悸,劳累后呼吸困难。重度狭窄者常因伴有卵圆孔未闭,除有呼吸困难外,尚可有青紫、杵状指(趾)及心力衰竭等症状。
在胚胎形成的头3 个月中,胎儿可因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狭窄。其中值得指出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环境因子,即风疹综合征,另一个是家族遗传因子。如果母亲在妊娠的头3 个月内患风疹,即可使胎儿发生风疹综合征,表现为白内障、耳聋及心血管畸形,而心血管畸形者最多是为肺动脉狭窄,也可为肺动脉瓣膜狭窄。近来发现有家族性肺动脉瓣狭窄,在兄弟当中之发病率
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产物、抗凝血酶III及D―二聚体的临床研
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产物、抗凝血酶III及D―二聚体
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检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III(AT-III)以及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30例慢性肝炎、30例肝硬化以及3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血酶-III以及D-二聚体水平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在各项相关指标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血酶-III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有效判断慢性肝病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血酶-III;D-二聚体
机体的正常代谢主要依靠肝脏完成,人体内多数的纤溶和抗纤溶因子以及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均由肝脏产生。慢性肝病发生时,肝脏的代谢功能紊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纤溶系统以及凝血系统障碍[1]。本文为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血酶-III以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现从我院随机选取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正常体检人员各3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检测加以对比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30例慢性肝炎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30例在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高耸在欧亚大陆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就属于这一山系。那么,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地球科学家现在大体上可以讲出它的故事。
盘古大陆的形成和分裂。在5亿年前,地球表面已经存在某些大陆块体,它们在海洋中漂移,后来才逐渐聚合在一起。大约在4.2亿或3.8 亿年前,现北美洲和欧洲碰撞,并结合在一起成为劳亚大陆。其间,现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也相互碰撞,并且结合在一起,成为冈瓦那大陆。大约在3.6或2.7 亿年前,劳亚大陆和冈瓦那大陆又互相碰撞,并且结合在一起,成为盘古大陆。在2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有人认为,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象大陆这样合而分、分而合的过程,也许曾经多次出现,每次拼合和分离的时间大约5亿年。
东亚大陆块的形成。一个大陆可能由多个块体组成。中国的华北块体、华南块体、塔里木块体都是古生代以前的古老块体。在2.5亿年前,它们已经互相碰撞,并结合成东亚大陆。在块体之间由碰撞产生褶皱。之后,青藏高原的羌塘块体和拉萨块体,相继和东亚块体碰撞联在一起。直到0.5亿年前,印度次大陆才和东亚大陆碰撞。
印度次大陆的漂移。印度次大陆原先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后来向北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