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考试答案
《旧制度与大革命》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具体选项!
1.(单选题).(4分)弗朗斯瓦·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大量引用了我国思想家(A)的理论。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荀子
2.(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认为,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刻是它(C)的时刻。 A.拒绝改革 B.完成改革 C.开始改革 D.正在改革
3.(单选题).(4分)法国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属于(B)。 A.第一等级 B.第三等级 C.第四等级 D.第二等级
4.(单选题).(4分)以下不属于《旧制度与大革命》所存在的历史局限的是(B)。 A.“重自由轻平等”的保守取向导致了思考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B.没有揭示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关系 C.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必要性 D.没有认识到“行政集权”在法国的历史必然性
5.(单选题).(4分)十八世纪中叶,(C)成为了法国的首要政治家。 A.科学家 B.军事家 C.文学家 D.思想家
6.(单选题).(4分)托克维尔提出,(C)是个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天然屏障,有利于实现民主。
A.知识阶层 B.地方政府 C.社会团体 D.事业单位
7.(单选题).(4分)法国在旧制度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篇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下)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上)
1. 根据本讲,(C)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A.16-17
B.17-18
C.18-19
D.19-20
2. 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D)。
A.马克吐温
B.雅克卢梭
C.涂尔干
D.托克维尔
3. 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B)经济力量的增长。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农阶级
D.中产阶级
4. 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A)。
A.社会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是欧洲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包括哪两大特征()。
A.民粹主义
B.封建专制
C.民主精神
D.民本思想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的著作包括()。
A.《1848年革命》
B.《论美国的民主》
C.《理想国》
D.《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2. 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兼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与改革的思考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他盛赞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诚如他所言,仔细阅读1789—1830的法国历史充满了改革的疾风暴雨,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而后登场、吉伦特派上场没多久就被雅各宾派替换,然后热月党人坐不住了,成立了新政府,直到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那之后呢,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轮番登场。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托克维尔在他的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写作本书的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早不晚”——不至于太早让人身处迷雾中看不清,不至于太晚让一些史料无所踪迹。托克维尔本人出身于贵族,家族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力图跳出阶级的狭隘和局限,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另一部大革命史”,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例如,作者试图解释: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
旧制度母体中的启蒙——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母体中的启蒙
——兼作心态史的分析
一.旧制度下人们的心态分析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这是托克维尔在他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顺着他的思路继续前行。马克思看到,法国在政治上具有典型性①。在这个国家的一些地区,农奴制早在13世纪就已经被废除了,而在俄国,直到1861年,亚历山大一世才下定决心废除农奴制。相对来说,法国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无论怎么样衡量,在全欧洲都不会是最深重的。中、东欧随便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农奴,其遭遇更值得我们同情,无论是在波希米亚、西里西亚,还是在巴伐利亚,抑或在沙俄。山雨欲来前夕所积累的怨诽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经济权利预期的失望②,具体的分析详见后文,此处暂不赘述。而从影响的区域来看,大革命主要是发生在巴黎及其附近地区,并未深入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南部的边远省份。至少,说农民是革命的主力或者说是群众基础,都是值得商榷和再思考的。革命主要是市民发动的,这样的说法或许更能让人信服。大革命其波澜之壮阔,自然是有法国农民的推波助澜,但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沉默的大多数”,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非历史的主体③”。
既然这样,那么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托克维尔在他惜墨如金的名著里以一种
《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了解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的相互关系,二者满足什么马克思原理及概论
读《马恩选集之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计科1102郭小红
中国革命欧洲革命,这是我看到文章标题与首
段所得到的二者的关系。随着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它源于何。从
文章的意思我姑且认为这里的中国革命主要指的是太平天国起
义运动,欧洲革命指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革命。并且有
意思的是,欧洲的革命是由十八世纪中期一直被外国列强所压迫
的中国所引起的。你们一定奇怪饱受压迫的中国如何引发十八世
纪欧洲的大震荡。
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益
十八世纪英国的用暴力迫使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
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 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
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欧洲列强争相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占据一
席之地,人人都想在这块肥肉上咬上一口,但由于中国当时错中
复杂的阶级矛盾,统治者日益瓦解的统治威信,使得列国的利益
欲望无法满足,于是使欧洲各国间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
化。欧洲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也暴露出来 。正如文章中写到的
那样:“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
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 爆,这个普遍危机一
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 革命。”“我们每
天都看到,不仅称霸世
革命先烈事迹 读后感
革命先烈事迹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是啊,除了黄继光以外,还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为了人民不受欺辱,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幸福,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是他们用忍饥挨饿换取了我们今天丰盛的饭菜;是他们用站岗放哨换取了我们今天树荫下的嬉戏;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的环
颜色革命启示录 读后感
颜色革命 观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那些反对派的目的不纯,要真是希望百姓和平安乐的话就不会趁机发动游行、示威什么的,把被人赶下台之后重新选举让自己上台,其实这很明显就是政治权利斗争。
颜色革命实际上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政变。
其实要仔细说的话,我和视频里的观点是一样的,但有细微的不同,我认为之所以会发生颜色革命,是因为国家的经济政治不够稳定,人民的心愿没有达成,这样才会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机可乘(这和视频里的观点是差不多的)。像是中国这样社会比较稳定的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颜色革命。强国是不会有这样的政变的。
再说说那些反对派,通俗点说,这是一种达不成目的就打群架的行为。虽说背后有大国支持他们重新选举,人民的思想也容易被他们控制,但这种政变没有多少意义,就和中国古代的各种篡位差不多。
不过那些被赶下台的人我觉得还是挺罪有应得的??
他们怕自己的腐败和丑闻被曝光,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害怕就说明自己真的导致了腐败,是腐败盛行,这样下台也的确是应该的。
其实说白了,这种“颜色革命”就是西方的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他们看不惯什么人上台就想方设法支持反对派,就说选票有作假,用一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外冈中学 郭雅华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说道,书中很朴实地告诉了我们很多见解,其中,我来说说我读了这本书的小小体会,那就是——学会倾听,并建立一个倾听的课堂。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一直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发言不积极,我又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甚至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出问题的答案,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导致了原本会听的孩子也有些厌烦而失去认真听的耐性了。有时课堂上学生还会发出一些不经意地声音,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未必会去理会他们,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
革命小说《红岩》读后感(精彩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革命小说《红岩》读后感(精彩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红岩》读后感 篇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画:一个大脑袋小身体的小男孩双手托着脸,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注视着远方,他在渴望什么呢?妈妈告诉我,他叫“小萝卜头”,在一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被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那里的生活很苦,吃的饭也不好,跟不上身体需要,所以他长得像个萝卜,大家就叫他“小萝卜头”。这幅图画给我的印象一直很深刻,现在我长大了,于是我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并通读了它——《红岩》。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我佩服江姐,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并且她还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我也佩服许云峰,他能敏感地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冷静地面对叛徒,显得他是那么的机智勇敢;我更佩服华子良,他的形象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疯疯癫癫的
《教学革命 - 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读后感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读后感
张丽娜
哲学家尼采曾评说人的伟大和可爱。他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人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完成。他还说,人的新的荣耀,不是来自所来之处,而是将要前往的地方。蔡林森的伟大与可爱,就在于他永远去走过一座又一座桥梁,永远在跨越,永远向着前往的地方。正是这样,蔡林森心中有一块精神高地,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一种强势的精神力量。“教学革命”是蔡林森对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现状的大声疾呼,是他多年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之谈,凸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正如小平同志当年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样,蔡林森校长将他的新著定名为“教学革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和艰巨性。通过对蔡校长的名著的阅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启发。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能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紧张的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赛那样当堂完成作业。这样,课堂上有动(有序的更正、讨论)有静(静下心来,
静静地读书、思考,当堂完成作业),静中有动(紧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