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图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题的含义。 4、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

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

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 (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 “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 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

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

生:廉颇很不服气……

(出书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教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图文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题的含义。 4、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

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

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 (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 “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 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

莫高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莫高窟》 姓名: 学科年级: 管丽娟 五年级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老厂小学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放飞生命,让“真金”生辉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金子》这篇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挖金、种花的烘托与对比,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很好地展示了彼得智慧、坚持不懈的另一面;既将富有哲理、引人启迪的深刻内涵寓于简单平实的语言文字中,又巧妙利用语言文字的本身无穷魅力,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必须随机应变,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设计理念:

生本的课堂强调关注学生生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的机会还给学生,把热烈的掌声给予学生,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丰富多彩地学。结合本文特点,创设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入有个性的对话,将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在与课文主人公一起“寻金”的过程中也走一回挖掘语文阅读“真金”的过程。这里的“真金”也许是学生异样的思维火花,也许是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许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感悟??挖掘“真金”,让真金光彩熠熠、绽放价值! 教学目标:

1、继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优质课教学设计 17《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向阳中心小学 申妮娜

17《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向阳中心小学 申妮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锻炼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插图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 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4、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入情入境自主探究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冯世坤

一、教材解读:本文描写了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元帅,在青年时代参加蔡锷领导的“讨袁护国起义”右眼负伤后,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去医院求治,手术中坚决不用麻醉药,忍痛接受72 刀,以自己的钢铁般意志赢得德国军医连连称赞的故事。

文章依循“求治”→“术前”→“术中”→“术后”的线索,采用正写侧出的方法.形成对比,紧紧扣住题目,多角度地展现了刘伯承刚毅果敢的“军神”形象。“求治”一节,借德国军医之口——“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说出了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的镇定自若;“术前”一节,军医对刘伯承坚决不用麻药的伟大意愿的怀疑——“你能承受得了那难以忍受的疼痛吗?”与刘伯承坚定的回答、坚决的行动形成了对比,突显了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决果敢;“术中”一节,军医一反常态的紧张颤抖与刘伯承一声不吭的忍受剧痛形成了医患之间罕见的反差,突出了刘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术后”一节,军医的担心惊诧、失声惊呼、无比钦佩与刘伯承微笑应答、清数刀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刘伯承具有的超常的、杰出的、神奇地压倒剧痛的超凡毅力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烘托到了极至。

二、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

要想明白飞机什么缘故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次序方法结果证明 1 2

3⑵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蝙蝠的嘴与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用自己的话讲讲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师板书: ⑶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讲一讲。

⑷ 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指名一生演板,讲一讲。

⑹对比两份示意图,讲一讲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重庆市石柱县双庆小学 何国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的内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4、 指导学生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感悟文章寓意,并将所感悟的寓意融入到“对文章的补白”以及各种特点的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中。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形象引入

很久很久以前,在国王的厨房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想听听它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的说些什么吗?

(大屏幕出示百度搜索图片:陶罐、铁罐,并播放对话录音) 孩子们,你对这两只罐子有什么看法?

孩子们说得真好,的确,铁罐太骄傲了,想知道它为什么如此骄傲吗?齐读课题会告诉你们的。(出示百度搜索电子课文:《陶罐和铁罐》)

二、浏览全文,了解大意

请大家快速看课文,说说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引:孩子们真棒,知道了这么多!我听到同学们都在说“奚落”一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由谈对“奚落”一词的理解)

引:铁罐用了哪些尖刻难听的话讽刺陶罐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找出来,并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 、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师相机指导

爬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12-14
【bwwdw.com - 博文网】

《爬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梅中学 周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一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谈谈自己爬山的感受吗?

生:谈感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山》这篇文章,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板书课题)

二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26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对父子爬山的经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填写自学卡片。

快速读,认真填; 快速默读课文,把父亲富有深意的话画出来,并填好自学

三 细读课文 感悟理解

师:这时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生: 读第一次父亲对我说的话。

师:(出示上山图片)自由读读这句话,从父亲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