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导论重点
“社会体育导论重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社会体育导论重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社会体育导论重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社会体育导论
一. 名词解释
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适,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 非体育人口:指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断标准的人群。 体育社会问题:指在体育领域中发生的一种超常状态,,影响体育系统甚至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社会和群众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举国体制: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的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
社会体育: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自主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农村体育:指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体,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住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追求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根据家庭条件与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健身活动。 二.各章重点知识
1生活方式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社体对生产的作用:A可以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B可以保护劳动力C可以修复劳动力D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生产对社体的作用:起着决定作用,制约
社会体育导论考试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二、课程考试要求及命题原则
1. 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体系结构,了解社会体育理论的组成和特点,理解社会体育理论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三、考试内容
绪论
考试主要内容:社会体育的研究对象包含哪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考试重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考试难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章 社会体育概述
考试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体育?在社会中它扮演着什么角色?群众体育、、广义群众体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本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转载请说明出处。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基本要素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该理论包括:第一,团体凝聚力;第二,团体压力与团体规范;第三,个人动机与团体目标;第四,领导与团体功能;第五,团体的结构。
二、个案工作专业关系及其基本要素、概念、定义
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它通过双方内心感受与情绪的动态交互反应,从而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案主的个人能力。
基本要素
(1)专业关系的目的:规范性、操作性与个人性。 (2)关心他人:全身心地替案主着想,案主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消除对案主的个人看法;细微之处见真情;真正理解案主。
(3)承诺与责任:对双方的责任、目的、会谈方式与场所的承诺;工作者的责任是尽力满足案主的需要,案主的责任是如实地提供资料,阐述问题,配合工作者的工作。
(4)接纳与期望:接纳指在双方交流沟通时,工作者不对案主本人及其行为以个人的价值标准作评价和判断,不论他的优缺点,他的言谈举止,都相信他而不去批评他。包括认识、个别化、信任和期望等基本要素。
工作者与案主双方对对方的行为及结果都存有期望。
(5)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韩礼德 (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范、语言发展和规范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法学导论重点
法学导论重点
第一章
1、古“法”字的解释P29 “法”的古体是“
”。“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
之,从去。”这一解释表明,第一,在古代,法和刑是通用的。第二,“平之如水,从水”意味着法有“公平的”象征性意义。第三,廌据说是一种神兽,在审判时被廌触者即被认为败诉或有罪,所以“去之,从去”,这显然有神明裁判的意思。
2、广义和狭义法的概念的区别P30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例如,就我国现在的法律而论,它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的基本特征P39-42
①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③法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④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 4、法的要素及其理解P42-51
法的要素是指法有哪些基本因素或者元素构成。一般认为,法由法律概念、 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三个要素构成。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 描述、概括的概念。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遥感概述
§1-1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一、遥感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
2、狭义遥感:即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测控技术。
遥测:对目标的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册测量的技术。分接触和非接触测量。 遥控:远距离控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二、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探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2.时效性:获取信息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3.数据综合性先进性: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4.经济性: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 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有限。
§1-2 遥感过程及系统
一、遥感过程的实现
光谱特性:一切物体固有的对电磁波反射、透射、吸收的能力。
由于环境不同,物体的反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 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应用
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国土资源学院2008级2班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要点
遥感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工作导论 复习资料 框架
社工导论
一、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
1. 服务对象层面:帮助服务对象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服务对象全面发展。
2. 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追求社会公平。
3. 社会工作者层面:谋生,实现自身价值。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对工作对象:(一)物质帮助。(二)心理支持。(三)促进能力发展,实现服务对象价值
(四)维护合法权益。
对社会功能:(一)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三)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三: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直接作用:1、支持者:心理支持。
2、指导者:建议,提议,让其自决。
3、治疗者、辅导者:解决、控制或减轻症状,促进成长。
4、照顾者:提供关怀与保护,保障其自我发展与实践。
间接作用:1、行政者:协调资源。
2、研究者:评估。
3、咨询者:把握政策,解释建议。
合并作用:1、促进者:增能力。
2、经纪人:提供资源 服务 机会
3、调解者:用建设性的方法,途径达到共识。
4、管理协调者:资源调整。
5、倡导者:给建议,找资源,用资源。
6、增权者:增强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力量影响和促进资源全力公平分配。
7、教育者:专业知识教育。
四、区分社会工作者;
1、行政(职业)社会工作者: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工作
体育社会学考试复习重点 完整版
*体育现象的早期社会学研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学科兴起: 凡勃伦——《有闲阶级》 萨姆纳——《社会习俗》
海因兹。里瑟——《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特性:
1.不是对特定个人和群体的关心,而是对于体育运动有关的所有个人和群体的关注,是对相关体育群体的社会结构、社会形式、社会组织的关注。 2.“价值中性”、“价值自由” *体育与社会运动
1.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流动 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同化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1.量化研究:运动试验、调查、测试与测量以及现有的数量化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处理,使获得的研究结果能够说明研究事物的普遍意义上的一般。
2.质化研究:通过在自然情景下的访谈、观察、资料分析和事实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并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其对该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不对研究接货作普遍意义的推演。 *西方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一、体育的社会功能:功能主义的视角 (一)功能主义的定义:其基本假设是认为社会是由各个有机的部分组成的统一系统,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相应的功能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1. 社会系统生存的四个必要条件 适应:适应环境并获得足够资源
目标达成:每个
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复习重点
1、 简述游泳教学中的“动作-语言教学法”?
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说什么、怎么说都要讲究技巧。指导员在教授技术动作是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把语言和动作联系起来,通过语言形成所谓的“语言表象”。那些我们用来描绘动作图像的词语将会驻留在学员的脑海里,可以帮助学员尽快的掌握游泳动作。这种图像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运用词语时就要特别小心。教法提示如下:(1)行为和语言必须相匹配(2)区别对待不同的学员(3)重视专业术语的介绍和练习(4)语言要准确(5)表述要具体(6)语言要形象(7)语言要简明(8)多提问题 让他们知道和表达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9)语言的技巧要强(10)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讲解、示范、练习和反馈(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组合。 2、先学腿部动作对初学游泳者的重要性?
游泳时做好腿部动作有助于使身体保持平衡,各种泳式的腿部动作,如蛙泳、仰泳、蝶泳腿等在提供推进力的同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向上的力,帮助下肢上浮,所 以初学游泳者应该都先学腿部动作并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腿部动作实效,从而形成稳定的平卧姿势。
3、以蛙泳腿教学为例,简述一个动作的教学顺序。
先讲解示范蛙泳腿 収翻蹬夹停的动作要点,让学员在陆地上做蛙泳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