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时练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频考点12代词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谨食之,时而献焉.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解析C项,代词,它。A、B、D三项中的“焉”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与例句中的“何”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解析例句中“何”为疑问代词,怎么。A项,疑问代词,怎么。B项,通“呵”,呵叱。C项,疑问代词,多么。D项,疑问代词,
为什么。
答案 A
频考点13 副词专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
为所虏 C.?????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D.?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简单归纳!
词类活用:
与一词多义的区别:依靠语法功能而临时活用,离开这 一特定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所以属于语法学范 畴。一词多义是词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不同场合使用 不同含义,并不因此改变它的词性,因此属于词汇学范 畴。词类活用一般包括以下情况: 一、使动用法: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一般表 示(主语)使(宾语)怎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如: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简单归纳!
⑵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⑶ 既东封郑。 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⑸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⑹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⑺ 所以游目骋怀。 ⑻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如:宦士三百人于吴。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⑵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⑶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简单归纳!
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活用做有 “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如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简单归纳!
词类活用:
与一词多义的区别:依靠语法功能而临时活用,离开这 一特定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所以属于语法学范 畴。一词多义是词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不同场合使用 不同含义,并不因此改变它的词性,因此属于词汇学范 畴。词类活用一般包括以下情况: 一、使动用法: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一般表 示(主语)使(宾语)怎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如: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简单归纳!
⑵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⑶ 既东封郑。 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⑸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⑹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⑺ 所以游目骋怀。 ⑻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如:宦士三百人于吴。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⑵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⑶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简单归纳!
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活用做有 “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或“(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如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全收集
姜兴强
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幼时记趣》) 2.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5.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6.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快马。(《三峡》) 7.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清波。 8. 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七年级(下)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木兰诗》) 10. 出淤泥而不染。染:动词被动用法,被污染。(《爱莲说》) 11.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爱莲说》) 八年级(上)
1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小石潭记》) 13. 如鸣佩环,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4.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15.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
课题: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东海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课题: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牛刀小试:
文段阅读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
二、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考点分布:①常见实词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通假字⑤词类活用
⑥偏义复词
备考建议:着眼于课内。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熟知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常用的通假、古今异义、偏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常见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6)偏义复词 (7)兼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分析、鉴赏评价) 义和用法。 【粤考趋势】
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 “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 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