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史料
“外文史料”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外文史料”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外文史料”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古籍善本明清史料民国史料文史合集书单
文史合集目录
A盘书目:
001 明代论著丛刊
002 明清史料 甲、乙、丙、戊、辛、已编6册 003 明清史料丛书八种 于浩辑,
004 《明代传记丛刊》(160册全) 周骏富
005 《清代传记丛刊》 传记共202册,分为五类;另有索引2册 006 孤本明代人物小传(全十册) 007 明史研究論叢(1-5编)
008 皇明史概(16册,120卷)[明]朱国桢著,明崇祯刻本 009 纪录汇编(共76册),明 沈节甫辑录, 010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全1500册)
011 续修四库全书 1760册 上海古籍版(清晰版) 012 四库禁毁书丛刊 北京出版社
013 四库未收书辑刊 31册 清晰版 北京出版社 014 四库全书存目+补编丛书 015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016 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群碧楼藏本】 017 续古逸丛书
018-1 四部丛刊-初编 018-2 四部丛刊-续编 018-3 四部丛刊-三编
019 四部丛刊原文及全文检索(安装版) 020 永乐大典
021 《宋集珍本叢刊》全書共選錄宋人別集、總集405種 022 中华文史丛书 115册全 (台湾 华文书局) 023 涵芬楼秘笈+涵芬樓祕笈补
外文史整理重点
整理的都是老师点的重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考试,加油!考好回家过好年!嘻嘻??
第一章 古代欧洲文学
一、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的口头创作,反映了人类童年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散见于古希腊文学作品、历史和哲学等著作以及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诸如开天辟地、神的诞生、神的谱系、人类起源等)和英雄传说。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
1.神人同形同性,以人为本,肯定人力量; 2.想象丰富、结构完整,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 3.用象征隐喻的方式表现原始初民的情感与欲望。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罗马神话也直接继承希腊神话。后世许多欧洲作家从希腊神话中汲取养料。
二、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文学中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史诗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集体加工,由具有高度艺术才能的民间歌手编辑而成。
(一)荷马史诗的主要内容和审美价值 荷马史诗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战争故事,着重歌颂英雄的威武和勇敢,赞美民族历史,是一部典型的古代英雄史诗和战争史诗。《奥德赛》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在还乡
明代史料综述
明代史料综述
总论:
明代的史籍在数目上非常多,但是抄书成风,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建树。顾炎武曾经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年少的时候曾经受祖父告诫:“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篡改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己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亭林诗文集》卷二,《钞书自序》,《四部丛刊本》。 成祖时,命胡广等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宣扬程朱理学,解缙等编《永乐大典》。官修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是经注的官方标准版,基本上抄袭宋元人的成说。而《永乐大典》有22937卷之多,这实际上是一部以韵目排列的书,往往是一部一部的抄写进去,类书性质不明显,但是因为保存了很多的史料而受到推崇。但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只是抄录而成,没有太大的发展。 一、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明代的史学发展主要分成两部分,在嘉靖、万历以前,明代基本没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历史撰述,而嘉靖、万历之后,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复杂,在思想领域显得更加活跃起来,这时候出现了一批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学者和大师。 1、 郑晓与《吾学编》
郑晓(149
什么是史料
一、 什么是史料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就历史学而言,材料(史料)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他也回应了何谓“史料”的问题,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55页)对于材料的敏感程度和调度能力,无疑是对研究者基本素养的考验。
新议题与新研究的出现,有赖于史料范围的不断开拓。当年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说法,正体现着这方面的殷切提示。今天的青年学人,颇由于议题难寻、材料匮乏而感觉困扰。走出困境的努力,一是寻求新的材料,二是重读再解原有的历史材料
所谓不断开拓,首先是对于新材料的开掘与运用。新材料中的一类,是诸如甲骨文、简帛、出土文书、内阁档案等新发现的材料,前辈学者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期待。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
文史典籍
文史典籍 【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汉书】
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
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
中国文史常识
中 国 文 史 常 识
一、宗族文化
1、九族、七族、三族:①孔安国等人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
属,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明、清两代律令也规定,九族专指父宗。许慎等人则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元无名氏《赚蒯通》:“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②七族是亲戚的统称。③三族指父、子、孙。
2、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论
语》曰:“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3、亲戚:先秦时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后泛指内外亲属。孔颖达疏:“亲
指族内,戚方族外。”
4、三党:指父族、母族、妻族。
5、归宗:①已出嫁的妇女,其父虽死,犹为其宗子服一年丧,表明她不自绝于娘家的宗族。②妇女
在夫亡无子或离异的情况下回母家。③随母改嫁之子回归生父宗族,恢复原姓氏(如范仲淹)。
二、风俗礼仪
1、男尊女卑:旧时社会风俗(衍生礼俗:男女授受不亲)。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时,人群知有母而不
知有父;至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开始实行
南沙群岛史料
南沙群岛史料
一、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
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
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清代《更
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沙、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
中国管风琴史料初探
(早期至清初)
苏明村
神思 第廿九期 一九九六年五月 52-60页
**********
摘要
随著传教士来华,西方管风琴也跟著传入中国。苏明村先生的文章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管风琴的资料一一记录下来,不为读者搜罗了一些难得史料,同时亦使人明了信仰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角色的重要。
**********
在欧洲各大小教堂内,看见一部构造精致、宏伟庄严的管风琴是很普遍的事,而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在宗教礼仪上,为诗歌班与信徒在唱诗时作伴奏之用。而在中国教堂内,管风琴并非每一间教堂都设有,而它的存在,往往是与西方传教士们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西方宗教与习俗很难渗入较为保守的中国人中,更难融入於中国文化裏。传教士们明白这点,为著要争取中国人的信任,特意把一些西方的自鸣钟、乐器、天文学和科学等,介绍给中国人,而当时被吸引来参观者不计其数。
现今中国教堂内的管风琴因受到历史的动汤,和一场号称是文化的革命中被毁灭了。(1)据笔者所知,现唯一可使用的管风琴是在北京音乐厅内,由捷克一间制造商Karnov於1990年落成的。有关中国早期管风琴的资料搜集相当困难,而且到目前仍未见有对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希望将中国早期教堂内的管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1.史料的分类
[内涵解读] (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
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
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 - 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
学术价值研究》
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
研究方向: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
郭翠丽 导师:周怀宇
内容摘要
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