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中国古典
“被视为中国古典”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被视为中国古典”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被视为中国古典”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意象论
中国古典意象论
30年代,我国新诗运动中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大谈?意象?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例如艾青的《诗论》,就专有?意象、象征……?一节,用很多篇幅论述这一问题。书中对?意象?作如是说:
意象是从感觉到感觉的一些蜕化;
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1
在当时我国新诗作家们所说的意象,都被普遍地认为是一个舶来品,是本世纪初到20年代意象主义(imagism)运动在西方兴起后的产物。由于image这个词,在英语中具有?肖像?、?形象?、?写生?、?意象?等等多种的含义,因此,当时的翻译名称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梅光迪把imagism译作?形象主义?,2梁实秋把它译成?影像主义?3等等。但比较流行的译法是?意象?。国内学者谈到?意象?往往就离不开?image?,认为是从西方输进来的。闻一多先生在《说鱼》4一文中说:?《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西洋人所谓意象,象征,都是同类的东西,而用中国术语说来,实在都是隐。?朱光潜先生1948年出版的《诗论》中,也认为?意象?一词来自西方,是英语image的译名。这些可以说是很有代表
中国古典音乐
篇一: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劝学励志
篇一: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
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课程编号: 学时: 30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确立,由几个前提:其一,中国古典诗歌体现出了其独特的风貌,使其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诗歌不同;其二,这一独特风貌的出现,与其独特的诗歌理论范畴、体系相呼应;其三,有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历史、审美背景。
就其第一点而言,有诸多诗集、诗人证明其存在;而宋代以来众多的诗话、词话以及先秦以来的诗教观、情志说、唐宋以来的意境说、情趣说等又足以证明其理论范畴或者体系的存在;而每一个诗人的创作以及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无不与独特的文化传统为背景。 就个人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而言,举凡宏观之研究诚余之所不能,西学角度的他山工玉有肥余之所长,根据多年来的阅读鉴赏经验从传统诗学角度做一些简单问题的知识性介绍尚可差强人意。所以,我决定将传统诗话的介绍和研究作为我们讲述的重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这个课程开设在大三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后。而现有的古代文学教材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分析非常全面,所以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问题。由于中文系已经开设文学概论课,的但尚未开设古代文论课,所以,在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讲述空间。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课程编号: 学时: 30 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确立,由几个前提:其一,中国古典诗歌体现出了其独特的风貌,使其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诗歌不同;其二,这一独特风貌的出现,与其独特的诗歌理论范畴、体系相呼应;其三,有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历史、审美背景。
就其第一点而言,有诸多诗集、诗人证明其存在;而宋代以来众多的诗话、词话以及先秦以来的诗教观、情志说、唐宋以来的意境说、情趣说等又足以证明其理论范畴或者体系的存在;而每一个诗人的创作以及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无不与独特的文化传统为背景。 就个人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而言,举凡宏观之研究诚余之所不能,西学角度的他山工玉有肥余之所长,根据多年来的阅读鉴赏经验从传统诗学角度做一些简单问题的知识性介绍尚可差强人意。所以,我决定将传统诗话的介绍和研究作为我们讲述的重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这个课程开设在大三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后。而现有的古代文学教材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分析非常全面,所以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问题。由于中文系已经开设文学概论课,的但尚未开设古代文论课,所以,在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讲述空间。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
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
第二阶段 古代亚洲,非洲,中美洲以农耕为主的文明社会 第三阶段 18世纪中期 产业革命时期 第四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P10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P18
1. 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
园两大类型
2.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也可以归纳为3个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
园林、寺观园林。 3. 非主流园林
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P23
一、生成期 (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相当于商、周、秦、汉
二、转折期 (公元220——589年)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 (公元589——960年) 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公元960——1736年)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五、成熟后期(公元1736——1911年)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P26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含蕴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
中国古典文献学
1. 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情形如何?
2. 古往今来,导致文献严重损毁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3. 古代重要的石经文献主要都刻于什么时代?从其问世的地点可以看出它们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 4. 古代竹简出土的地域分布对考察古代南北文化的关系有何启发?
虽然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梅雨季节多,不利于保存。但南方保存较多,南方图书流通甚是发达,甚至动摇了北方文化。
5. 出土竹简的下限年代是什么时候?这说明竹木作为文献体裁的主流形式到什么时候大
致已经结束?
6. 记录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哪些种类?在既往三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历程中,最主要的载
体形式是什么?
7. 什么叫嘉平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开始,大学者蔡邕倡议,在京师太学门外用通行隶书镌刻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以为后儒晚学校正儒家经典之用,对于儒家经典传播文本的统一和当时文字的规范化取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共46块,共约200911字 。观睹、摹写者,日有千乘。原碑已毁,北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近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存八千余字。
8. 古代史上最重大的竹简考古发现是
中国古典诗词魅力之我见
中国古典诗词魅力之我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堪称千古壮观之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白居易
以声摹声,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来摹拟琵琶声,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而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七组十四个叠字,无一是愁,却声声含愁,哀婉而凄苦,骨子里却蕴含着执着与倔强。 以上都是我最喜欢的诗词,每句诗词也就那么几个字,可是却都能把作者的情感流露得粼粼尽至, 这大概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吧!
那么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中, 要属谁独领风骚呢?
毫无疑问,当然要属中国的古典诗词了。其中唐诗和宋词是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而所谓的唐诗宋词似乎也就成了固定搭配被人们这样一直流传者。
而儒,道,释的并存发展,诸子百家的竟相争鸣,也使唐代的思想文化生动活波,富有朝气。 于是有人说:儒家的仁政思想直接推动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创作,道家的独立精神在李白神奇飘逸的作品中焕发出奇光异彩,而佛教的影响则使王维的笔下呈现着一种静美的独特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难兴邦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独特的,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中国的古代文学,无疑是极具特色,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从一唱三叹、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从“神韵”“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都等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诗词有着自己特殊的话语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明晰的概念内涵。它往往用简单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画面,或者给你再现一个环境或氛围,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可从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强调与表现的不同,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崇高与范畴。
诗歌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周代以前(公元前1066年)。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推《诗经》,其中包含的诗歌距离今天大约有三千年左右。《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记》的前集十卷《古逸》里。她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诗大序》云:诗者,志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浅谈
作者:漆正升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1期
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再加上诗歌受平仄押韵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就具有跳跃性。因此,鉴赏古诗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意象,让学生了解到文学即人学,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把人的思想感情借助物象表达出来,那这个载体(物象)就称之为意象,如明月代表思乡、思念亲人、希望团圆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