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三课时
“祭十二郎文教案三课时”相关的资料有哪些?“祭十二郎文教案三课时”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祭十二郎文教案三课时”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散文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4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祭十二郎文
韩 愈
【教学目的】
.旧式祭文的基本写法,及本文不拘常格的表达。
.感知文章的社会人生内涵,包括生命无常、宦海沉浮的哀感。 .掌握积累相关字词。 【教学重点】
融厚重抒情于简明叙事中的写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字词预习(补充)
丧:丧àɡ,丧失,丧亡;丧āɡ,丧事,丧乱。 就食:谋生;就,动词,接近,引申有谋取意。 .
零丁:一作伶仃,言孤独无依。 形单影只:言孤独无侣。
省ǐɡ:探望。 戎óɡ:指军务,还可指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 殒ǔ:丧命。 兆:祭坛或墓地的界域。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通“馐” .皆不幸早世 通“逝” .敛不得凭其棺 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曷”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省:不省所怙 (知道) 吾往河阳省坟墓 (探望) ..
虽:吾时虽能记忆 (虽然 ) 虽万乘之公相 ( 即使) ..始:始来京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
编写人: 任玉芳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时间:2009-2-2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学习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十二郎真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学习作品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鉴赏、讨论法。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往年做过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其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了南北朝以来的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收为《昌黎先生集》。代表作《马说》《师说》等。
背景介绍:韩愈自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和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之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文体知识:祭
读《祭十二郎文》(优秀2篇)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 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
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共三课时)
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教案(共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熟记微积分的的基本概念及微积分基本定理,并能根据事例正确理解。 2.熟悉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结构,记住并理解其联系。
3.会正确地求给定函数的导数,会正确地求给定函数在已知区间上的定积分。 4.能熟练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 5.能熟练解决定积分在几何和物理方面的应用。 复习重点:
1.熟记微积分的的基本概念及微积分基本定理,并能根据事例正确理解。 2.正确地求给定函数的导数,会正确地求给定函数在已知区间上的定积分。 3.熟练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 4.熟练解决定积分在几何和物理方面的应用。 复习难点:
1.熟记微积分的的基本概念及微积分基本定理,并能根据事例正确理解。 2.正确地求给定函数的导数,会正确地求给定函数在已知区间上的定积分。 3.熟练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 4.熟练解决定积分在几何和物理方面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一.知识结构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二.知识点精析 平均变化率 瞬时变化率 割线斜率 切线斜率 (一)求函数的导数 1.导数的基本概念、变化率。 2.记住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3.记住导数的四则运算 导数概念 1 基本初等函数导
14.氓-三课时
富源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两首——《氓》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领会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分析女主人公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自读鉴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女主人公如何反省自己的婚姻?婚姻之外还有什么事情是让她痛心不已的?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婚姻不幸的根源是“氓”变了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对妻子无情无义。丈夫的虐待已让她痛心不已,但更让她伤心的是:她被抛弃回娘家,家中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甚至讥笑她。 3、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作为女子,不能沉溺在男女情爱之中。 二、讲解课文
1、读课文第六段,讲解重点字词。 泮,通畔,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是,违反了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暗含什
9 海燕 第三课时
语文(八下·第二单元) 9 海燕
9 海燕 【第三课时】
主备人: 总课时___时间_____周次__星期___审核:八年级语文集备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二、对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第三课时 简便计算
小书僮教育———用每一次进步,来见证成长 第三课时 简便计算 第4节 简便方法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目前学过所有计算类型的简便计算
【方法提点】简便计算方法依据:根据整数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注】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3、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a?b?c?a?c?b
4、减法结合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5、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三课时参考教案
开始上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案
课程标准: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使用大量小比例尺分布图,有利于学生记忆每一种气候类型的相对位置。 2、教材使用了大量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多于课程标准。
3、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有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4、教材缺少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例子,不利于对气候类型相对位置的记忆。
学与教的步骤安排: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完成课程标准一)。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第二课时:应用第三节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地理原理,对世界气候分布
的某些进行分析和判断(完成课程标准二)。主要是举例进行学习和讨论(联机讨论),注重过程和方法。并引进例子,与其他学科(生物)的知识进行整合。 第三课时:列举上节课讨论的题目(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例子,讲解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相对景观图,联想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三课时)
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对象。数列求和的基本思路是,抓通项,找规律,套方法。下面介绍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直接(或转化)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n(a1?an)n(n?1)?na1?d 22(q?1)?na1?n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a1?anq
?(q?1)?1?q?1?q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1123、 Sn??k?n(n?1) 4、Sn??k?n(n?1)(2n?1)
62k?1k?1n1325、 Sn??k?[n(n?1)]
2k?1例1(07高考山东文18)设{an}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3?7,且a1?3,3a2,a3?4构成等差数列.
n(1)求数列{an}的等差数列.
(2)令bn?lna3n?1,n?1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 ,2,?,?a1?a2?a3?7,?解:(1)由已知得:?(a?3)?(a?4)解得a2?2.
13?3a2.??22 设数列{an}的公比为q,由a2?2,可得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