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古汉语--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汉语的词类
古代汉语 语 法
第一章 古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
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
(古汉语通论)
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 一、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其主要方式有: (一)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
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白行简《李娃传》) ..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⑤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
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赠王介甫》) ....⑦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例①以“杜康”代酒。杜康,
古汉语中名作动的一般用法
例谈古汉语中“名作动”的一般用法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初中 翁海丰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充当句子的定语或宾语,不受副词的修饰,不带宾语,也不作谓语(除判断句外)。但是,在古汉语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它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带宾语,甚至充当谓语。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这里,名词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已经变成动词了,这在古汉语中称为“词类活用”。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呢?笔者就文言文课文中的实例加以分析、归纳,对古汉语中“名作动”的一般特点作一介绍。
一、“之”、“我”等代词前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随目之(目:名作动,看)(《张良奇遇》) 因长跪履之(履:名作动,穿鞋子)(《张良奇遇》)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书:名作动,写)(《孙膑减灶》) 乃钻火烛之(烛:名作动,照)(《孙膑减灶》) 若毒之乎(毒:名作动,怨恨)(《捕蛇者说》) 名之者谁(名:名作动,取名)(《醉翁亭记》)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作动,用鞭子抽打)(《马说》) 父曰:“履我”(履:名作动,穿鞋子)(《张良奇遇》)
上述几个例句中的“之”、“我”都是代词,当他们与前面的名词连在一起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使其组成一个动词性短语。
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
(古汉语通论)
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 一、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其主要方式有: (一)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
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白行简《李娃传》) ..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⑤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
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赠王介甫》) ....⑦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例①以“杜康”代酒。杜康,
古汉语3
2008级古汉语部分讲义(词汇语法部分)
绪论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汉语 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悠久(苏美尔、巴比仑、汉字) 陈澧《东塾读书记》: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之声之迹也。 两个系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这各形式为以后历代的仿古作品所沿用。
白话:一种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它为历代的通俗作品所使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
学术界意见有分歧:一些人主唐宋说。我们赞成六朝说,六朝的乐府民歌,志怪小说,文人笔记小说如《世说》,农学著作如《齐民要术》,尤其是大量的汉译佛经。
要研究古代汉语的教学语法体系,首先必须确立它的范围。传统的认识以为,古代汉语即古汉语,古汉语只讲以先秦两汉为基础的“文言”,所谓古汉语的语法体系也就是文言的体系,因而大多的古汉语教材都奉行这一精神。对此,笔者不敢敬同。笔者以为,既然公认古代汉语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那么其语法体系就应涵盖这两个部分,否则,它只能叫做“文言语法”而不能称为“古代汉语语法”。这是从“名”、“实”的角度考
古汉语练习
古汉语辅导作业
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是( )
A.《汉语大字典》 B.《中华大字典》 C.《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新华字典》 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A.刘淇 B.扬雄 C.王引之 D.刘熙 3.《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A.张相 B.王瑛 C.符定一 D.朱起凤
4.《说文解字》所用的编检方法是( )
A.笔画编检法 B.部首编检法 C.音序编检法 D.号码编检法 5.《康熙字典》是清人——、陈廷敬等人所著。( )
A.王念孙 B.王引之 C.张玉书 D.段玉裁
6.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音序排列和( ) A.按字形排列 B.按字义排列 C.按号码排列 D.按字体排列
7.《康熙字典》把汉字分为214个部首,其划分部首的依据主要是( ) A.小篆的结构 B.隶书的偏旁 C.楷书的偏旁 D.魏碑的偏旁 8.我国现存的最早字典是( )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篌诂》D.《辞通》 9
古汉语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论语·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
《韩非子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共讲5节: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概说; 第二节: 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五节:同义词与同源词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概说
一、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亦即由单向复转化过程中构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及其规律。这些规律对复音词的构造方式、表义特点的变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如本义与引申义;原始义与派生义,古义与今义,以及每组词义各自形成了依存、互补或转换的关系,而三组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的深层结构及规律,注意总结特殊性。 (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如字与词的区别,区分到何种程度,对单音词、复音词、连绵字、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通假字、古今字等研究至关重要。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五)考察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左传?哀四年》:“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
《左传?襄二年》:“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