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知识点”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知识点”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知识点”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哲学基
础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知识点表解】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元
概念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其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说
(其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西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藏象习题集
第三章 藏 象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藏象”一词,始见于( )
A.《素问》 B.《灵枢》 C.《类经》 D.《难经》 E.《伤寒杂病论》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的中心是( )
A.精 B.气血 C.经络 D.五脏 E.六腑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区别的主要依据是( )
A.解剖形态的差异 B.经脉络属的有无 C.生理功能的差异 D.所在部位的不同 E.以上都不是 4.具有“藏而不泻”特点的是(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五体 E.五液 5.具有“泻而不藏”特点的是(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五体 E.五液 6.被称为“君主之官”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8.“血府”是指( )
A.脉 B.心 C.肝 D.脾 E.冲脉 9.与神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
A.肝 B.肺 C.肾 D.
《公安学基础理论》主要知识点
《公安学基础理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警察的基本原理
懂得什么是警察和警察学;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警察的起源、历史发展;掌握警察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了解公安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性质。
重点:警察的概念;科学的警察起源观;警察的历史特点。
第一节 警察与警察学
一、警察的概念 (一)警察的词义 (二)警察的概念
警察,即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运用武装的、行政的、刑事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二、警察学
第二节 警察的起源与发展
一、警察的起源 两种对立的警察起源观
(一)警察自然起源观:警察与人类共生,并将永远伴随人类。
(二)马克思主义的警察起源观: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没有警察;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际,警察与国家同时产生。
二、警察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警察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警察时期
1.中西方古代警察职能的产生与发展 2.古代警察的历史特点:
(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 绪论 一.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芳《诸病原候论》——我国第一部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南宋陈言《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
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学说。
叶桂著《温热论》,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塘著《湿温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广义之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之神:人体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辨证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 A )
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 D )
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3、神昏暴厥多属 ( D ) A、忧伤 B、悲伤 C、惊伤 D、怒伤 E、思伤
4、肾不纳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知道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
中医基础理论
144277789.doc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大系统—脏—腑—体—窍
2)生理活动: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由精、精液、为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五行为准则,各司其职,分工有序,相互联系,彼此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3)病理活动: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的反应,整体病变可以出现局部的病理反应。
4)诊断疾病: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5)治疗疾病:“治病求本”,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整体的调 。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合一”观)
1)气候、四季、寒热温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2)昼夜晨昏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3)地理环境、地域性气候、水土、生活习惯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与统一
经济发展、生活状况、饮食结构、环境状况与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二)辨证论治
病:是对具有特定的病因、特有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转归的全过程的概括。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
症:单一的疾病外在表现。
第一章 精气、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形成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形成 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灵柩》)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难经》 战国秦越人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角力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物365中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晋隋唐时期:
《脉经》 西晋·王叔和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早期方剂学专书
《诸病源侯论》 隋·巢元方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书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 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第一个食疗专篇 第一个医学伦理学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 外因:六淫外感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 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主火派 病由火热生 张从正 攻下派攻邪派 汗吐下 病由邪生 李杲 “内伤脾胃 百病生由” 补土派 朱震亨 养阴派 相火论 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瘟疫论》明·吴又可
《外感温热篇》叶天士 创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条例》吴鞠通 创三焦辩证
《医林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理论体系的形成
1、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 体系的确立
《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 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
《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