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目录”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目录”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目录”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1.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

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 (供护理类本科专业用)

前 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64学时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1.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

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1.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8学分 学时:112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

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

结合、运动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

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 (供护理类本科专业用)

前 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64学时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与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哲学概念。

(一)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知道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144277789.doc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大系统—脏—腑—体—窍

2)生理活动: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由精、精液、为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五行为准则,各司其职,分工有序,相互联系,彼此为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3)病理活动: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的反应,整体病变可以出现局部的病理反应。

4)诊断疾病: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5)治疗疾病:“治病求本”,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整体的调 。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合一”观)

1)气候、四季、寒热温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2)昼夜晨昏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3)地理环境、地域性气候、水土、生活习惯与人的生理活动相应。 3.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与统一

经济发展、生活状况、饮食结构、环境状况与人的生理病理活动相应。 (二)辨证论治

病:是对具有特定的病因、特有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转归的全过程的概括。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

症:单一的疾病外在表现。

第一章 精气、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形成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形成 先秦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素问》《灵柩》)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难经》 战国秦越人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 角力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收载药物365中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

晋隋唐时期:

《脉经》 西晋·王叔和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早期方剂学专书

《诸病源侯论》 隋·巢元方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学专书

《新修本草》 唐·苏敬等 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第一个食疗专篇 第一个医学伦理学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 外因:六淫外感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 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主火派 病由火热生 张从正 攻下派攻邪派 汗吐下 病由邪生 李杲 “内伤脾胃 百病生由” 补土派 朱震亨 养阴派 相火论 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瘟疫论》明·吴又可

《外感温热篇》叶天士 创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条例》吴鞠通 创三焦辩证

《医林改

中医基础理论

标签:文库时间:2025-01-25
【bwwdw.com - 博文网】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理论体系的形成
1、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 体系的确立
《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 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
《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