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任务1的答案

“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任务1的答案”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任务1的答案”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形考任务1的答案”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目 录

摘要 ( 1 ) 1、数控铣床的组成与进给系统概述 (1-2) 2、数控铣床X方向进给伺服系统总体结构设计2.1 技术参数 2.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3、X方向滚珠丝杠副的设计

3.1 X方向滚珠丝杠副的计算 3.2 伺服电机的选择计算 3.3 确定滚珠丝杠副的型号 3.4 滚珠丝杠副的校验 3.5 轴承的选择及校核 4、总结 参考文献

1

( 2 ) (2-3) (3-6) (6-8) 8-10) 10-11) 11-13) ( 13 ) ( 13 )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目 录

摘要 ( 1 ) 1、数控铣床的组成与进给系统概述 (1-2) 2、数控铣床X方向进给伺服系统总体结构设计2.1 技术参数 2.2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3、X方向滚珠丝杠副的设计

3.1 X方向滚珠丝杠副的计算 3.2 伺服电机的选择计算 3.3 确定滚珠丝杠副的型号 3.4 滚珠丝杠副的校验 3.5 轴承的选择及校核 4、总结 参考文献

1

( 2 ) (2-3) (3-6) (6-8) 8-10) 10-11) 11-13) ( 13 ) ( 13 )

(((

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第4章 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 4.1 概述 4.2 位移检测 4.3 速度、加速度检 测 4.4 力、扭矩和流体 压强检测 4.5 传感器前级信号 处理 4.6 传感器接口技术

4.1 概述 4.1.1 检测系统的组成  (1) 把各种非电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这 就是传感器的功能,传感器又称为一次仪表。  (2) 对转换后的电信号进行测量,并进行 放大、运算、转换、记录、指示、显示等 处理,这叫作电信号处理系统,通常被称为二 次仪表。 非电量检测系统的结构形式如图 4-1 所 示。 

图 4-1 非电量检测系统的结构形式

4.1.2 传感器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1.传感器的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 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如图4-2所示。 

图4-2 传感器的组成框图

(1)敏感元件: 是一种能够将被测量 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物理量的预变换装置 , 其输入、输出间具有确定的数学关系 (最好为线性)。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 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 ( 2 )传感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 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如电阻、电 感、电容等)形式。 ( 3 )基本转换电路:将电信号量转换 成便于测量的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曾励 主编

XX大学XX学院XXXXX-XXXX学年 第X学期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机电一体化是

2、开发性设计是在既没有

按照 要求进行的设计。

3、滚珠丝杠副的传动效率高达

4、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就是系统的

5、对步进电动机进给系统中齿轮传动装置进行传动比分配的原则是

6、据齿轮系传动比最佳分配条件,简化的最佳速比分配关系为

7、在开环步进电机-丝杠系统中,传动比大小与系统步进电机的

8、滚珠丝杠螺母副的结构类型有

9、计算齿轮传动系统时非随机载荷的采用 法。

10、数字式传感器检测系统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为

11、当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电参数形式时,需要采用

成 形式。

12、采样信号变成连续信号必须经过

1、机电一体化与英文单词( )

A.Mechanics一致 B.Electronics一致

C.Mechatronics一致 D.Ele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报告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黄建峰

学号: 09143407

班级: 机械电子工程091

指导老师: 吴福忠、朱烈锋

所在小组: 第3组

2011年7月4日-17日绍兴文理学院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目录

一、 课程设计目的……………………………………………………………………….

二、 设计内容与要求…………………………………………………………………….

三、上交的材料

1、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2、图纸…………………………………………………………………………………………………………………… 3、材料要求………………………………………………………………………………………………………………

四,总体设计思路及方案比较……………………………………………………………………………………..

五,课程设计具体内容

1, 小车车体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习题和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机电一体化复习题和答案>

一.填空

1. 通常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 动力 、 执行器 、 传感器 、 计算机 和 传动机构 五部分。

2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 线性度 、 灵敏度 、 迟滞度 、 分辨力 和 重复度 等。

3.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是通过检测 电感量 的变化来检测被测量的位移。 4.滚珠丝杠副中采用双螺母是为了便于 螺旋弧轴向 间隙的调整。 5.在光栅式位移传感器中,莫尔条纹对光栅的 栅距 起到了放大作用。

6.谐波齿轮传动的三个主要部件是: 刚轮 、 柔轮 和 谐波发生器 。

7.直流伺服电机的优点是稳定性好、可靠性好、响应速度快和扭矩大等; 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的优点是_____无换向器 、可控性好和 稳定性好__等。 8.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 机械 与 微电子 的结合;

10. 传感器的灵敏度反映了被测量的数值处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第一题:分析工业2.0、工业3.0、工业4.0的主要技术特征

答: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即18世纪引入的机械设备制造时代;时间大

概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了工厂机械化。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以工业、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即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时间大概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也就是在劳动分工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因为有了电力,所以才进入了由 继电器、电气自动化控制 机械设备生产的年代。这次的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高效新模式。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即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 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7,有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产生于20世纪,其产生的年代为 (A ) A.70年代 B.50年代 C.40年代 D.80年代 2.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 (C ) A.Machine B.Electronics C.Mechatronics D.A和B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动力与驱动部分的主要功能是 (D ) A.提供动力 B.传递运动 C.传递动力 D.A、B和C 4. 时域函数f(t)?e A.

?αt的拉普拉斯变换为 B.

C.

(C )

1 s?s??

1 s??D.

1 ?5. 在同步齿型带传动中,同步带的齿形为 A.梯形 B.矩形 C.渐开线

6.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输出转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称为其 A.机械特性 B.调节特性 C.力矩特性 7. 在滚珠丝杠副中,预紧调整是为了消除其 A.径向间隙 B.轴向间隙 C.预应力

8. 在交流伺服电机中,控制绕组与励磁绕组在空间相差的电角度是 A.60° B.45° C.0°

9. 若x为传感器的输入量,y是其输出量,则传感器的灵敏度为

《机电一体化系统》形成性作业(一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机电一体化系统》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题

1.机电一体化包括六大共性关键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 。

2.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一个从自发状况向自为方向发展的过程。

3.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部分、传感检测部分、执行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和接口。

4.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动力部分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小的动力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功能输出。 5.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匹配性要求,要求执行部分的刚性提高、重量减轻、实现组件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

6.机电一体化系统一方面要求驱动的高效率和快速响应特性,同时要求对水、油、温度、尘埃等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7.自动控制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

8.伺服传动技术就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的运动部件按照指令要求运动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1)

标签:文库时间:2025-02-13
【bwwdw.com - 博文网】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毕业论文

姓 名:刘学斌 学 号:2008062302211

专 业: 机电一体化

论文题目: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机电系

的一名学生,将来工作学习都会以机电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电的专业知识。我会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我对电动机的认识。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I

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